百条皎龙万人击水 禾桶竞技频惹爆笑--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百条皎龙万人击水 禾桶竞技频惹爆笑

2013年06月13日07:0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番禺市桥河龙舟竞渡。 记者黎旭阳 摄

  猎德村昨日举行盛大的龙舟招景活动,天气炎热,“扒仔”们戏水解暑。记者莫伟浓、实习生郑凯夫 摄

前来应景的龙舟穿梭猎德涌,场面壮观。记者莫伟浓、实习生郑凯夫 摄

  端午节番禺南沙10万市民争睹赛龙夺锦

  锣鼓声声越千年,龙舟情怀永不变。昨日上午,广州南沙水乡文化节暨东涌镇首届水乡运动会开锣;下午,番禺区第十四届“莲花善世堂杯”、“禺山善世堂杯”龙舟赛在番禺市桥河举行。南沙东涌水乡传统的发斗、龙舟、龙艇比赛精彩上演,农民水上运动会竞赛趣味纷呈。而在龙舟之乡番禺,百条传统“大龙舟”隆重登场,旌旗锣鼓气度不凡,约10万名市民前往捧场,热闹非凡。

  文/记者李立志

  通讯员南宣、番宣、玉明(署名除外)

  南沙:

  发斗竞速农艇拔河好精彩

  南沙水乡文化节大清早7时30分就开始了,在东涌濠涌亲水平台上,喜庆吉祥的龙狮表演、粤韵悠扬的戏曲表演、充满本土特色的水乡歌舞加上特色咸水歌,让观众感受了东涌人的东涌情、本土风、疍家韵。

  水乡运动会是本届水乡文化节的重头戏,共设4个比赛项目,发斗200米竞速赛、农艇拔河赛等原汁原味的传统项目,再现沙田水乡当年的生活原貌。

  发斗原是沙田农家用以打稻脱粒的木桶(即禾桶),如今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昨日的扒发斗比赛让已经淡出的发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发斗只能一个人划,因为是圆形的,又不太高,人只能半蹲着划水,技巧与体力都缺一不可。昨日的发斗比赛趣味纷呈,有的选手因“久疏战阵”,圆圆的发斗在水中也圆圆地转,就是不往前,逗得岸上的群众哈哈大笑。农艇拔河则体现了力量与平衡的糅合,四人一艇,两男两女,如何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将对方拉过来,这不是每个参赛队伍都能掌握的。昨日上午的预赛现场本来是沿着河首水平方向的比赛,等选手决出胜负时发现,农艇船头转了90度的弯,将河涌的裁判船都挤到一边去了。

  水上集市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在濠涌边上,头戴渔家帽、身穿大襟衫的村民们摇着满载玉米、香瓜、潺菜、香蕉、苹果蕉、木瓜、番石榴、水瓜、淮山、粉葛等新鲜农产品的小艇,沿涌吆喝。6月11日~15日,在东涌嘉峻隆广场将举办中华美食购物嘉年华。

  番禺:

  市桥河百艘龙舟挥桨劈浪

  锣鼓喧天,爆竹齐鸣。昨天下午,来自番禺全区的龙舟共87艘(其中传统龙舟16艘、国际男子标准龙舟7艘,助兴游龙64艘)、运动员9000多人在市桥河上竞渡,引来近10万市民围观呐喊。

  16条传统龙以及助兴的64条游龙最吸引观众的眼球,能坐70多人的传统龙威仪万方。“原来船上的旗都有来历,头旗、尾旗、大单旗、长幡、罗伞、木制神龛等装饰物都大有来头呢,这次可真没白来!”比赛开始时,讲解员的农舟知识让观众觉得不虚此行。

  比赛开始,河涌南北人头攒动,一派沸腾。统一装扮的猛男划手们以单膝半跪的划姿挥桨劈浪,你追我赶,众船争渡,浪遏飞舟。最终,洛浦街东乡村队获得“莲花善世堂杯”传统龙舟金杯奖,而“禺山善世堂杯”标准龙舟赛第一名则由石碁龙舟队获得。

  海事部门设五道警戒线

  又讯 (记者李妍 通讯员孟曦)为确保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第十四届“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活动顺利举行,广州海事部门现场设置五道警戒线,派出了近60名海事人员、11艘船艇实施航船警戒工作。

  天河:

  十万市民猎德观龙舟招景

  本报讯 (记者刘显仁)昨天是端午正日,位于天河CBD的猎德村龙舟招景活动共迎来近百条珠三角的龙船过来应景,吸引近十万周边市民围观,鞭炮声此起彼伏,浓烟氤氲猎德河涌。

  早上不到8时,一湾绿色的猎德涌边已经开始有粉丝趁早赶来霸龙舟头位,尤其是一些摄影发烧友带齐长枪短炮争自备梯子抢占合适的拍摄地点。不到9时,从珠江水闸进入猎德涌的探亲龙舟陆续赶至,“哟嗬—哟嗬—”的龙舟号子声与鞭炮声响彻两岸,探亲的龙舟与本村迎客龙舟就在宽约十余米的猎人坊河涌段大秀技艺,现场气氛迅速点爆。

  岸上,猎德村的5个祠堂前都有村中长者迎宾,迎接由河涌划舟的兄弟老表一拨接一拨上岸饮茶食饼。临近中午,猎德祠堂里临时设的大厨房开始制作近200围龙船饭。

  岭南特色端午正能量

  龙舟为媒

  佛广之间

  盐步老龙泮塘龙

  爷俩不打不相识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 实习生苗勃)一个龙舟冠军引来了五世纪乡间情缘。记者从荔湾区获悉,47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南海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在端午赛龙舟中你争我夺,抢夺龙舟赛的冠军地位。两地龙舟因此结缘,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共同“相约”走过将近五个世纪。

  李凯帆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喜欢研究广州本地乡土民俗。据他介绍,盐步老龙诞生于明朝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盐步老龙是目前全世界最长寿的龙舟之一。”李凯帆说,“泮塘龙舟也历史悠久,基本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有关部门统计的《全国长寿龙舟名录》中,泮塘龙舟居前十名之列。虽然相对于盐步老龙来说是小龙,但是年纪也很老了。”

  据他介绍,明清年间,珠三角水乡赛龙舟夺标之风极盛。明朝万历年间,陶驸马奉万历帝意旨以钦差身份“巡狩岭南”,巡察广州府期间,适逢端午时节,当地官府借机为其举办“斗龙景”,即龙舟大赛。

  决赛上,泮塘龙舟和盐步老龙相互争锋,盐步老龙以比泮塘龙舟快将近两个龙头位(即约四分之一个船身长度,约长两丈)的优势即将取胜。眼见盐步老龙就要快自己一步到达标旗处,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一个人一跃而起,抢先将标夺走,由此,泮塘龙舟取得了冠军锦标和奖品烧猪。

  “坊间有一种误传,说泮塘人当时是跳入水中游泳过去夺标,这是错误的,因为龙舟行进的速度比游泳快3倍以上,如果是跳入水中游泳过去的话,速度会更慢。”李凯帆说。比赛结束后,泮塘人拿着烧猪和锦标回村,却被泮塘村民们大骂,村民认为盐步老龙划得最快,应该他们得冠军。于是,泮塘人便将烧猪送到盐步,而盐步人认为泮塘在比赛中运用了自己的智慧,有资格得到奖品,又将烧猪送回,这样一来二去,烧猪也变质了。最后,在村中长老的商议下,盐步老龙做契爷,泮塘龙舟做契仔,两地龙舟由此结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盐步老龙总要到泮塘探亲,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契爷’,泮塘龙舟一早就会来到花地河口耐心等候。”李凯帆说,按照传统,泮塘的几条龙舟将陪伴老龙左右,一同向泮塘村进发。为表示对“契爷”的尊重,在前进过程中,“契仔”从不会超越“契爷”。最后,泮塘方面便送上“泮塘五秀”及金猪等礼品,然后再把黑纱制成的标旗插到“契爷”的船头上。

  番禺石楼

  江一村授龙舟课

  江鸥村有龙船景

  本报讯 (记者李立志)番禺的龙舟文化影响深远,天然的水乡条件造就了浓郁的端午竞龙气氛。而石楼镇是中国龙舟之乡,记者昨日了解到一段石楼龙舟的百年佳话,那就是“民田”与“沙田”的龙舟兄弟情。

  “江鸥村是‘沙田村’,‘沙田村’是没有扒龙船的习俗的,只有江鸥村是例外。”昨日,在番禺石楼石一村挂满奖旗的龙舟俱乐部里,60多岁的灿叔一边摆弄着村里的“大乌龙”一边对记者说,在番禺一带以前都有“民田”与“沙田”的区别,“民田”地区基本上是本地人,村里有宗祠,有田地,生活相对比较富裕。村里的地一般租给外地人耕种,划龙舟一直是传统节目,石一村的善世堂是远近闻名的大宗祠,村里的龙也是非常特别的“独角龙”。

  而“沙田”地区的人一般指疍家,外地人。要不以打鱼为生,要不就是租种民田村的地,“沙田村”没有宗祠,因此也没有龙舟可划。灿叔说,每年端午,看到“民田村”的人都热热闹闹地划龙船,而自己村里却冷冷清清,作为“沙田村”的江鸥村人心里不是滋味,大约在抗战前期,江鸥村的一群青年村民受“民田村”龙舟竞渡活动的影响,于是在端午期间在各片发起赛小艇活动。“都是很不起眼的小船,不是大龙。”灿叔说,“他们对扒龙船技巧并不熟悉,只会坐着划!”

  一直与江鸥村有联系的“民田村”石一村获知此事后,提出派教练对江鸥村进行指导,双方一拍即合。“当年我每天早上六七时就起床,划二三十里的水路到海鸥岛免费帮他们训练,中午在村里吃餐饭,晚上又划船回来。”吴锦耀就是当时派出的教练,当时才30多岁,说起30多年前义务教授江鸥村民扒龙船的经历,他依然记忆深刻。

  据他回忆,训练地点是一个人工围成的海塘,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训练,江鸥村民学会了站扒等多种桡法。现在江欧村已经有自己的独特的“龙舟景”,按照龙船在前、凤艇跟随的队式出行。每到一涌,两岸村民向涌面燃放鞭炮,挂起生菜青,送上瓶装水。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