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枝湾文化节木偶表演现场。 高笑 摄
五月五·龙船鼓
第二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撷英
高州木偶戏、东莞大朗木偶……昨日第二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暨2013年老广州民间艺术节“五月五·龙船鼓”精彩继续,来自省内的木偶戏表演成了主角,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一些市民看不过瘾,还当场呼吁加场。
高州木偶戏人气最旺
昨日的广州荔枝湾“变身”为一个民俗的大舞台,无论是荔园、蒋光鼐广场,还是荔湾公园,处处都能与民俗相遇,丰富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木偶戏成了一大主角。
尽管是工作日,荔枝湾一带依旧人头攒动,荔香河坊前可谓人气最旺。“金寇嚣横把我中原侵犯……岳云怒碎免战牌……”抑扬顿挫的唱腔传出,来自茂名高州的艺人梁东兴一手敲锣,一手摆弄木偶,做出惟妙惟肖的动作,演出《说岳全传》之《宋康王被困牛头山》,令人赞叹不绝。
这是国家非遗保护项目——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该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
记者看到,梁东兴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做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梁东兴一人完成。其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今年69岁的梁东兴表演高州木偶戏已有40多年,是跟他爷爷学的,在1996年曾受邀到德国表演30天,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表演。“现在舞台比以前大了,木偶也更漂亮了,一年表演200多场,经常一个人表演两三个小时。”梁东兴说,自己收了一些20多岁的徒弟,在旺季一起帮忙表演,淡季徒弟自己出去打工。自己孙子孙女也有兴趣,有空会教授他们。
“没看过一个人表演这么多的,感觉很难,很新奇。”来自海珠区的刘阿姨说,没想到荔枝湾还有这么多民俗节目,真是大开眼界。上午11时左右,表演结束,一些市民还当场表示“看不过瘾”,希望加演。
东莞大朗木偶引入年轻人
荔枝湾的蒋光鼐广场,也在上演木偶戏——东莞大朗木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木偶栩栩如生,做出摇头、摆手等动作,许多小孩争相与其拍照。
记者了解到,大朗巷头木偶剧团是目前东莞市唯一一支木偶演出团队。大朗木偶始于清光绪年间,属“杖头木偶”,用樟木块、竹、纸等材料制作,经过雕刻、漆色、配服装等工序制作而成。上世纪40年代初,大朗木偶剧团为逃避战乱而迁到香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演出的剧目有《三英战吕布》、《赵子龙拦江截阿斗》等。后来,村里的老前辈又将木偶剧传回了大朗。
做了40年表演的团长陈绍初告诉记者,大朗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每人操纵1-2尊,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陈绍初说,木偶团共有36人,全部来自大朗巷头村,都是业余兼职的,每周要排练两三晚,大部分成员年纪都比较大,但也引入了四五个年轻人,有的还在读书。
“大朗木偶在上世纪70年代前很没落,成员都是农民,找不到经费,也缺乏政府扶持,到90年代后才逐步好转。若不是政府部门重视了,经常有演出平台,大朗木偶可能都会失传了。”他说,现在木偶团的状况好很多,每年东莞文化部门和巷头村都会资助约5万元经费,用于购买道具、服装等;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观众,仅本月就演出了10多场。
手掌手指巧作画
据悉,今年的民俗文化节调集省内的精彩民间文化资源,共有来自省内12个地市的30多支民俗队伍参加表演和巡游。
昨日记者看到,荔枝湾旁设有一排小亭子,集中展示民间工艺、民俗工艺作品及技艺,如广州三雕一彩一绣、佛山木版年画、彩扎佛山狮头;潮汕剪纸,河源忠信花灯、东莞洪梅花灯等,并有民间工艺大师现场秀手艺。
仅凭1杯水、1盘墨和1块擦布;右手,蘸墨凝神,从掌到指,点、拓、压、扫、勾、吸,泼水运墨,不过2、3分钟,一幅指掌画出的“山水画”跃然纸上,山奇水秀,瀑布云泻,活灵活现。
这位大师叫欧文,他的画用手指、手掌而作,画的纹理以手纹为主,融进了中国国画及油画、水彩甚至摄影等多门类艺术。“我画了十几年,以画山水画为主。”他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通讯员 周荣嘉
统筹:陈志 姜玉龙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