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科技活动周科普展上,一种全新的小型民族乐器——丁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丁笛因其形似于“丁”字而得名,与传统笛子一根管不同,丁笛由横笛管和竖吹嘴两部分衔接组成。最大低音大丁笛,管长1050毫米,管径52毫米。超高音小丁笛,管长只有42毫米,管径4毫米。
“前后整整12年,太难了!”说起创造丁笛的过程,路文明、路文汗兄弟俩有道不尽的艰辛。
一支笛子要上千次地钻孔,不行就再来
1998年,吹奏了30多年竹笛的兄弟俩在吹一种口笛时发现,有些高音或低音难以吹响,音调也不稳定,有时音准难以把握。对竹笛颇有研究的兄弟俩萌发了发明一种新型笛子的念头。
想法一出,兄弟俩立刻前往江浙一带盛产竹子的地方寻找材料。好在传统竹笛制作成熟,他们只花了半个月就在江苏的竹林里找到了合适的材质——白竹。
材料买来,接下来就需要一根一根打孔试验,看哪根竹子适合做丁笛。
“孔的精确度要求太高了!”路文汗感叹道,“一根竹子上钻好多孔,费了上百根的竹子才能定好一个音。一个音不准,另一个也跟着不准。”
不仅如此,由于竹子的筒内结构复杂,粗细不均,孔的大小得随机调整。孔的大小、孔间距需要一根根试验。
除了横笛管,丁笛的竖吹嘴也是发音的关键部位。竖吹嘴上出气孔的大小和角度决定了高音和低音的音域,也需要成百上千次试验才能确定。路文明说:“一支笛子要上千次地钻孔,不行就再来。有时候就用蜡封补一下,然后再试。”
家人反对、邻居投诉、同事抱怨,都没有动摇兄弟俩的决心
刚开始,兄弟俩在自己家里试验,打一个孔就试着吹一下,测量音准和音调。然而,吹出来的声音往往都不成调。整日试验整日吹,遭到了邻居们的“上门投诉”。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兄弟二人只好挪到办公室里去试验,时间一长,办公室的人也受不了,于是他们只好又租了一间偏远的屋子,钻到里头潜心研究。
“家人反对,投入这么大,也没什么效果。”路文明说,“一心制笛跟外界接触很少,有时候都觉得有点自闭了。”
12年的反复试验让兄弟俩倾尽所有,但他们仍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路文明在某本书中读到笛子界的泰山北斗赵松庭老先生说过的话,同管双笛是世界尖端的乐器,古今中外的管乐器中都找不到这种形制的乐器。
“我们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兄弟俩铆足了劲。
丁笛最大的亮点不仅在于专业性,还在于容易普及
2010年,中国民族器乐协会和齐齐哈尔大学联合在北京召开丁笛研讨会,经中国艺术研究院对丁笛的音色、音准、音量进行测验,专家对丁笛给予充分的肯定,认定这一新型民族乐器可以全面推广。
“丁笛最大的亮点不仅在于它的专业性,还有它的普及性。与传统竹笛相比,丁笛好吹又好学,一吹就响。而传统竹笛需要训练一两个月才能吹响。”路文汗说,刚开始他还担心这一新鲜事物能否被人们接受,而现在他头疼的是如何满足人们源源不断的需求。
竹材料制作的丁笛是手工制作,生产一支丁笛大概需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而要想大批量生产丁笛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材料,既能不改变丁笛的音质音色又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后来,经塑料生产商推荐,一种台湾生产的无毒无味的ABS塑料完全适用,这种塑料跟婴儿使用的奶瓶材质相同,对人体无毒无害。
如今,他们只需将设计好的丁笛模具交给ABS塑料生产企业,30秒钟就可以生产一支完整的小丁笛。
更让兄弟俩感到高兴的是,丁笛已纳入齐齐哈尔大学公选课程,齐齐哈尔市的小学课堂也已开展了丁笛的教学工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