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宜人的淮安四站。
淮安水上立交全景图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 沿线千里巨资治污 全线通水将惠泽6000万人
滚滚长江东到海。在扬州江都区,国家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纸调令”,要让长江水90度转弯,逆势北上。今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苏段开始进行试通水。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南起扬州江都,北至山东东平湖,水位被抬高65米。沿线设置的13级泵站,就如13位“大力士”用接力棒将水北送。如此伟大的工程背后,到底背负着怎样的艰辛?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沿东线北上,探访江苏段重要泵站节点,对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总工程师冯旭松,并了解11年来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发生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李华、陈庆辉 实习生何丽丽 图/本报记者李华
5月31日,江都水利枢纽变电站,不大的房间坐满了工程师,大大的调度屏幕上,各抽水站负责人通报试通水24小时的“演练”情况。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江苏、山东两省将携手一同完成东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届时,6000万人将受益。历时11年的浩大工程,迎来了丰收季。
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南水北调江苏境内的建设和运营,并负责供水、收费和维护南水北调系统的良性运行。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总工程师冯旭松。
总工程师 东线年供水量达163亿立方米
广州日报: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有哪些复杂工程?
冯旭松:第一是新建大型泵站。江苏段新建14座泵站加上原有的4座泵站更新改造,共有18座大型泵站,南水北调江苏段目前在世界上都属于一个大型的泵站群。第二是河道开挖。江苏省原有的江水北调工程是以京杭运河为干线,但功臣对运河线进行改造扩容,并新辟一条运西输水线,共两条线路。第三是太高两个湖泊的蓄水位。沿线的洪泽湖和南四湖水位各抬高了50cm,对堤防及沿线建筑物的安全都有新的要求。第四是京杭运河东部的里下河地区的水源调整。工程新开辟输水线路和水源,将里下河地区的用水调出200立方米每秒用于北送,保证北调供水目标。
广州日报:湖泊的调蓄作用有哪些?
冯旭松:湖泊对于调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湖泊,“一条直肠子到底”,供水多少,受水多少,不可以调蓄。调节湖泊这个工程花了124个亿,增供36亿立方水,这个效益非常可观。
广州日报: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是什么?带来哪些好处?
冯旭松: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后,供水能力得到提高,防汛排涝的能力提高,北方的生活用水得到保障,运河的功能也得到了提升和丰富。有了水资源,对沿线的生态恢复,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都有显著效果。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份总供水量达到163亿立方米,进一步扩大了京杭大运河的输水能力。调水抬高了水位,改善了通航条件,提高了通航保证率。一期工程完成后,扬州至济宁段可全年通航。
江苏段工程主要跨越了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两个区域文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善了运河文化线路的功能,改变了运河保护各自为政的失控状态,使运河整体保护协调系统的建立成为可能。
广州日报: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很大,以后沿线居民用水会不会变贵了?
冯旭松:南水北调供水方向主要是工业生产、城镇生活,省内还有一部分是农业用水;省外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水价核算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现在还在协调讨论。
广州日报:正式通水前,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冯旭松:1.目前主体工程完成,但还有一些收尾工作。以后的日常管理也很重要,我们要建立日常维护的机制和人员,现在基本到位,还需进一步完善。
2.配合相关部门。对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包括水价、供水经营的体系,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经典工程 淮安建最大水上立交
据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起江都,北至山东。一路之上,建成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
江苏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位于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为了实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各自独流,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当地建立了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
据了解,水上立交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结构,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
为何要“淮河归淮河,运河归运河”呢?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副主任何光叶解释说,淮河平时水位很低,如果不建水上立交工程,部分运河河段就要断航,河流泄洪的时候也要断航,工程的目的就是确保大运河调水和入海水之间互不交叉,不产生矛盾。
一江长江水奔流向北,一路跋山涉水到江苏段的终点站蔺家坝,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九级泵站,蔺家坝站主任吴旭明说,蔺家坝站地理位置特殊,江苏、山东省全线通水有赖它搭桥牵线,“它既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中的第九级泵站,也是承接江苏与山东的关键性工程。”
污水换“清”颜 每天百人到河边垂钓
南水北调,如何保障“一江清水向北流”?
这正是工程之初面临的大考。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透露,在2000年,黄河以南36个南水北调经过的河、湖,仅有1个水质达到要求,高达32个断面水质均为Ⅴ类或劣Ⅴ类,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成为共识。
为此,南水北调全线都做了治污工程。扬州江都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江都截污导流工程管理处主任孙涛向媒体介绍,为保障北输的水质,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102家,先后否决了有污染的21个项目。
同样作为输水第一梯级的宝应抽水站为水质加了双重保险,他们建立了一支水草打捞队,“我们打捞用工100人次,打捞上来的水草堆起来像座小山包。”南水北调宝应站项目部现场经理薛井俊告诉记者。
2006年,南水北调东线徐州段开始下大力气治污,50多公里的“黄河故道”也进行了全面整治。河道上200多家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污口被全面封住。如今,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水面不见漂浮物,沿岸成了市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记者一路走来,沿线垂钓者近百人。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治污处副处长张树麟介绍,南水北调江苏省内沿线分成14个断面,每个断面实行责任包干,设立了26个污水处理厂,要求水质合格才能排放,“从源头上下重拳”。
据悉,江苏、山东两省也立下“军令状”,誓言与污染展开攻坚战。而地方政府也设置了更高的排放标准,污染企业必须“集中入园”。张树麟说,“(苏北)以前每个乡镇都冒烟,而如今已很少见。”
航运更畅通 古运河再成“黄金水道”
据南水北调办公室透露,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达1467千米,其中利用已有的河道834千米,新挖河道633千米。长江至东平湖1045千米的水道中,大部分利用原有的京杭运河河道。东线工程建设是京杭大运河整治的一次机遇,因为水量增加,运河沿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换算下来,新增加的运力抵得上一条“京沪铁路”。
江苏省淮安船闸管理所所长薛森心中有笔明账,如今苏北运河全长404公里,如今全部达到二级航道标准,2002年通过量是1.08亿吨,2012已达2.34亿吨。
高永祥是一艘油运货船老大,十多年来一直航行于淮安至徐州段京杭运河,他最近明显感到身边跑船的人越来越多,仅在他的船停泊的周围就有200多条船,“运河的船越来越多,船越来越大”。
而高永祥发现的另一个变化是,运河的水不一样了。以前“是黑的”,如今是正常色,沿线的工厂也不见了踪影。
高永祥是运河上的不计其数船老大中的一员。据悉整治后的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货船“长兴6号”的主人顾老大,常年在长江上跑船,如今他新购了“长兴6号”,正摩拳擦掌想北上京杭运河闯出一番天地。
南水北调移民 住洋房后花园可养猪
记者在沿线采访时发现,南水北调东线试通水的成功,有不少“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移民们做出的贡献。
2002年,宝应县夏集镇万民村迎来首批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而搬迁的移民。夏集镇党委副书记胡永发时任搬迁工作组负责人,当时夏集镇有7个行政村、592户、3700多间房屋需拆迁,因此带来2000多人需搬迁,庞大的拆迁群体令胡永发“有些头大”。
为此,胡永发充分意识到宣传的作用,动用村镇的小报、黑板报、广播等等全方位覆盖轰炸,还配套发放东线工程的小册子。不到4个月,夏集镇就完成搬迁工作。有些村民“在钱没有到位,政策也未到位”的情况下就为工程让路,这让胡永发深为感动。
当时,因为搬迁来得太突然,多数村民还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过渡”了好长一段。“下大雨时,小孙女就像江里小鱼浸在水中一样。”村民老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酸不已,但他理解南水北调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
如今,万民村“移民”告别了小平房住进二层小洋房,洋房有庭院、有菜地,还有供村民养猪的“后花园”,这里现代化家电装备一应俱全,不比“城里人”差多少。
搬迁了近11年的胡增于和老伴在家种植着小麦和水稻,一年两季丰收,“一年可以赚到1万多元”。胡增于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足。儿子外出务工,老两口“伺候”着初三的孙女和几头小猪,用上了有线电视、热水器,房屋也不漏雨了,“日子比前好”。
据悉,东线一期工程规划搬迁1.88万人,正是他们“让家于河道”、“为国让路”,大大助力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工程。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