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远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清远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以思想和行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根植于这座城市,对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城市独特个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系统挖掘、整理清远历史名人,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由清远市文化局原局长罗耀辉撰写的《清远百名历史名人追思录》,敬请垂注。
在清远历史名人序列中,吴霸、何丹、唐珍是最早出现的三颗明星,他们的事略为《百越先贤志》等广东地方史籍所记载。今人涉猎清远文明史,不可不追怀这三位古翁。
威闻夜郎的吴霸
此翁字子公,西汉阳山人。家世无考。他少以才勇投军,逐渐升为带兵官佐。早年曾率部驻守中宿(原清远县前身)洭浦关(今英德连江口,汉时属中宿县管辖),尝在浈阳(今英德中、东部地区)招抚流民,帮助他们垦耕安居。乡民感其仁,称其驻守之山为“吴山”。
昭帝即位(公元前86年)前后,霸升任广郁都尉。其地与夜郎接壤,霸以其胆识才略“威闻夜郎”。再迁牂河太守,出策为夜郎竹王立后,天子从其请,由是,夜郎人益服。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秋罢象郡,以其地分属郁林,牂河,霸的辖地因此变动而更加广阔。
吴霸为官清廉,在任广郁都尉时,其在阳山的族人要求迁居其辖地耕种腴田,他不许,劝说他们开垦近土。广郁百姓因此而咸服其不私。晚年卜居番禺,他的子孙多在岭南发展。据传,其五世孙雄官光禄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前151年)进为司徒。清远市域历史人物见于史籍者,自吴霸始。
邑人哀恸的何丹
此翁字伯张,西汉后期浈阳县人。其祖籍在安徽庐江(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三世祖何亮为避吴王刘濞谋反引发的灾祸,毅然携家远走南方,徙居于桂阳郡邑(今湖南郴州)至六世祖何绍姬又趁汉武帝平定南越国的发展机遇,更逾岭南迁,来到浈阳大庆坊(在今英城镇内)定居。传到何丹,已历三世。如果从安徽何姓始祖何瑊算起,何丹则为这支何民的八世祖。
这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家族,其十一世祖何颙,官西晋荆州主簿,他在告老还乡后编写了《浈阳水木记》,记述了自初祖何瑊至他自己11代的世系传承和人物事迹,开古代清远姓氏篡修家谱之先河。后唐代三十三世祖何昌期又续修家谱,宋以后也不断有族人续修,绵延不断,沿袭至今,故这个家族的发展脉络清晰而准确。观其家谱可知这个家族代有才俊,而何丹是光耀其门楣的首颗族星。
何丹从小聪颖,八岁能诵《孝经》、《左传》,时人称为神童。及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举为茂才,任含洭(治所在今英德浛洸)令,有惠政。拜为中散大夫,命掌朝廷典礼。后因言忤王莽,贬为松滋(治所在今安徽宿松县北)令。其时松滋县民因役多税重而废耕,田园荒芜。丹去苛政,劝农耕,民用日足。他慈祥爱民,勤政清廉,因劳累过度而卒于任。史称“邑人哀恸,择河西胜地葬之,岁六月二日民酹奠不绝”。不过,松滋县邑民求葬的是衣冠墓,何丹的遗骸还是运回了家乡,择葬于曲江县九曲山。宋工部尚书余靖(韶州人)曾题诗悼之曰:“沐托浈阳已有归,衣冠谁葬在河西;要知当年谞良吏,留得松南随沮碑。”
何丹确实是值得清远市民追怀的古贤,他一生开创了三个第一:第一个被朝迁征召为官的清远籍士子,第一个本土人任本土“父母官”的良吏,第一个当“朝官”的清远籍官员。现英城有以何丹命名的街道,反映其遗响至今尚存。
立庙祀之的唐珍
这位名珍字惠的古翁,系东汉桂阳(今连州市)人。先世家颍川(今河南禹县),后南徙,至珍已历三世。珍自幼聪慧过人,少时读书过目成诵,天性恬淡寡欲。时荆州刺史度尚闻之,极为称重,辟召为其幕僚。后累官太常,晋升司空。因体弱多病,熹平二年(公元前173年),由杨赐代行其职。
唐珍一生廉约谦恭,最讨厌作威作福之人。他在朝廷为官期间,祖籍颍川的同族人唐衡,时为中常侍,常“窃弄威福”,并呼珍为弟,拉同族关系。“珍耻之”,羞与为伍。后唐珍以久病罢归,光和二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故里。乡民敬其贤,立庙祀之,习称“唐司空庙”。
东汉司空,主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为皇帝辅佐,位高权重。岭南人官至司空者,唐珍为第一人也。尤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权重,而且德厚,实为清远古代史上第一个才德双馨的高官。
罗耀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