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巨型钻地弹酝酿深层打击--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美巨型钻地弹酝酿深层打击

2013年06月22日07:09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B-2隐形轰炸机

  长期以来,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一直让美国寝食难安。为了找到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军不遗余力地研发了许多新型武器装备,试图终结核危机,巨型钻地弹就是这些装备中的代表。

  可由B-2隐形轰炸机进行发射

  钻地弹最早由美国研制开发,是一种用于摧毁敌方地下坚固重要军事目标的对地攻击弹药,又称深侵彻炸弹。对于它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上世纪末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钻地弹就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以5枚精确制导武器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进行了袭击,其中两枚从我大使馆办公楼的顶部进入,并贯穿5层楼板进入地下室后爆炸。这5枚精确制导武器用的就是钻地弹。

  从构造上看,钻地弹由载体和侵彻战斗部组成,载体一般为巡航导弹弹体、航空炸弹弹体及火箭等,其运载功能使侵彻战斗部在末段达到足够的速度。侵彻战斗部则由侵彻弹头、高爆装药和引信组成。与普通炸弹一触地就爆炸不同,钻地弹打到地面时不会立即爆炸,而是继续向下钻,钻到一定深度后才会发生爆炸,从而将地底深处的目标摧毁。据报道,美军最新研发的巨型钻地弹重达13.6吨,威力惊人,战斗部可携带2.4吨炸药,并可由B-2隐形轰炸机进行发射。

  海湾战争初试锋芒

  钻地弹真正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当时的普通激光制导炸弹难以对伊拉克坚固的地下掩体进行破坏,情急之下美国考虑临时采用200毫米的火炮炮管装填炸药,然后将其与制导组件连接,并装上BLU-109/B战斗部的引信。17天之后,这种当时被称为BLU-109/B特制品的炸弹投向了伊拉克战场。

  1991年2月27日,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携带两枚2吨多重的特制炸弹投向了伊拉克空军地下综合设施。战后,该弹经改进后,被命名为GBU-28激光制导炸弹。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钻地弹有十余种类型、数十个型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GBU-28激光制导炸弹、JDAM联合直接攻击炸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和B61-11核航空炸弹等。

  2003年入侵伊拉克后,美军认为原有的钻地弹对于伊拉克加固的深层地下工事打击能力有限,加之伊朗不断建设地下核设施,因此研制巨型钻地弹被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美国国防部宣布与波音公司签署“重型钻地弹”(MOP)的开发合同。用美军的话说,这种武器在经过重新设计后,“能更加有效地打击深埋地下的坚固目标”。有报道称,“重型钻地弹”能够穿透厚达60米的混凝土,并能摧毁工事里的任何物体。

  倒逼地下防御技术

  钻地弹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与防护工程长期斗争、相互推进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为了研制出一种能够钻入地下,摧毁前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弹药,开始了钻地弹的研究。事实上,在人类战争史上,进攻和防御一直都是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存在。钻地弹与地下工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攻防这一对矛盾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平衡点的关系。

  与钻地弹和地下工事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一方对防御的突破成功率很低,这既是因为防御一方拥有地利优势,也因为进攻一方缺乏远程打击能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飞机、坦克等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进攻一方拥有了更多的攻击手段和更强的攻击能力,进攻作战的地位日益上升。

  如今,信息化作战使发现即摧毁、防区外作战成为现实,防御一方反击能力受到极大制约,进攻能力将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美军研发钻地弹的热情才不断高涨,使得这种有可能改变作战形态的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可以说,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钻地弹与地下防御技术犹如新的“矛”与“盾”,随着它们之间攻防大战的愈演愈烈,也必将推动信息化战争向地下拓展,并会像太空、海洋深处以及电磁和网络等战略新高地一样,激发出一种新的作战领域。

  去核不能陷入以暴制暴的死循环

  从本质上看,去核并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一味地追求绝对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钻地弹是为摧毁敌方地下目标而生的,在解决伊朗与朝鲜核问题的方案上,美国真能利用巨型钻地炸弹,通过摧毁伊朗或朝鲜深埋地下的核设施,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吗?

  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讲,这类炸弹并未经过实战检验。美军宣称它能够贯穿60米的混凝土防御掩体,但对手也可以增加掩体的厚度,况且地下核设施更是一层一层加固建成的。对此,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对伊朗核基地进行军事打击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地点。另一方面,核问题并非单纯的军事问题。巨型钻地弹的确会威胁到一些和美国心思不一的国家,也会刺激一些国家坚定拥核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中的一些人已经认识到,尽管军事手段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但过度依赖武力会不可避免地削弱国家的影响力。有些时候,多倡导对话和协商机制,往往比单纯地增加军队数量、提高武器质量更为重要,否则只会陷入以暴制暴的死循环中。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齐耘 孙晔飞)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