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吴天祥
图为:穆桂荣
图为:赵同虎
图为:陈再明
图为:易茂先
图为:张旭萍
图为:郑美文
图为:胡国英
编者按
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为湖北省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建设“五个湖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吴天祥、穆桂荣、易茂先、张旭萍、赵同虎、陈再明、郑美文、胡国英等先进典型,是全省58万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充分展示了全省老干部的形象和风采,展示了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当代雷锋”吴天祥
吴天祥,男,汉族。194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武昌区副区长、巡视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08年退休。200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2年被授予首届“荆楚雷锋传人”称号。
在职时,他忠于职守,为民排忧解难,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退休后,他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本色,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乐于结交“穷亲戚”、“穷朋友”,扶危帮困群众从不止步。
他先后接待上访群众7000多人次,先后为300多名无钱上学的大中专学生协调解决了学费,为200多名农民工协调追讨了工资拖欠,为80多名住房特困户协调解决了住房,为50多名身患大病无钱治疗的人协调解决了大病救助,为200多名待业人员协调解决了就业,为60多起民事纠纷协调了矛盾,为100多名精神病患者协调了入院治疗,为200多名生活困难的群众协调解决了低保,为120名要求办社保的群众协调解决了社保问题。
他先后赶赴四川汶川和雅安、青海玉树、云南彝良地震灾区救灾以及甘肃舟曲泥石流、云南和河南兰考大旱灾区救灾,为灾民送钱送物。
他先后60多次搭公共汽车,带上鲜花和礼品,自带干粮,去看望十堰市房县优秀信访干部吕世品、宜昌“棉花奶奶”李文英、罗田回家乡当牛倌的大学生贺根、华中科大放弃高薪到农村种田的高材生李林攀、襄阳的五名优秀城管人员、孝感籍在广州救孩子的“托举哥”周聪等为社会正能量做出贡献的优秀干部、优秀公安干警、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大学生。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30多名爱心人士到十堰、宜昌、大悟、阳新和大别山一些贫困县捐资助学。武汉市涌现出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10万多成员常年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坚持为群众做好事。
“爱心奶奶”穆桂荣
穆桂荣,女,汉族,193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1964年从部队转业。曾任孝感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1990年离休。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被省慈善总会授予“慈善家”称号。
她始终把继承先烈遗志,努力服务人民群众当作座右铭。在职时,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离休后,仍然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她背着医疗器械和药品,骑着自行车,去机关、工厂、街道等10多所幼儿园,为儿童们作免费保健检查,讲口腔保健课,为300多名患有五官疾病的儿童作了诊断治疗。
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儿童,她开办希望诊所,不收挂号费、处方费,治疗费、药费也是保本薄利。诊所收入除了发放护士工资、交房租、购买药品外,其余全部用于捐资助学。在助学、救灾、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捐款28万多元,资助了湖北、四川、吉林、江苏、河南等地贫困学生239名。
年近八旬的她先后到大悟、孝昌、安陆、云梦、应城、汉川等偏远山区学校给孩子们讲传统、谈理想。带去《新华字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数以万计的健康书籍和学习用品,用慈母之心感染和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无论是长江洪灾、南方冰雪灾害,还是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每次国家遭遇灾害,她都尽力为灾区捐钱、捐物,被大家誉为“爱心奶奶”。
“剪刀书记”易茂先
易茂先,男,汉族,194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英山县县长、罗田县县长、罗田县委书记、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6年退休。曾被授予“湖北省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了帮助农民研究富硒板栗栽种技术,他自费到北京、武汉等地找专家拜师学习,回来后和栗农反复试验,培育新品种,通过6年多的努力,帮助栗农成功培育出科技含量高、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富硒板栗,富硒板栗栽种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授予湖北省科技二等奖。
为掌握更多的板栗栽种技术,他先后自费到北京密云、怀柔和河北迁西参加国际国内板栗学术研讨会,到北京农科院学习板栗栽培及管理技术。掌握了板栗栽种、嫁接、管理技术,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后,随身带着“一把剪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帮助栗农嫁接、修剪,手把手地将技术无私地传授给栗农。栗农为他编了顺口溜:小小剪刀,真不简单,科学嫁接,板栗高产;既送科技,又当示范,这种作风,群众喜欢。
在退休的7年里,他把栗园当课堂,把栗树当讲坛,自制道具,因树施教,带着印有服务宗旨、嫁接要领、施肥要诀、管理办法以及联系电话等内容的名片,先后讲授板栗技术课100多场次,免费发放板栗技术资料100余份,吸引了数万名农户听课。
他四处奔波呼吁,带领一批离退休老同志先后募集200多万元资金,连续六年资助山区近2000名失学少年。募集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帮助英山白石坳建了一所留守儿童小学,解决了1000余留守儿童上学难题。他找领导、找组织,落实了800万元帮扶困难儿童资金,用于支持大别山6000多名困难儿童上学。
“抗癌明星”张旭萍
张旭萍,女,汉族,194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荆州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2003年退休。曾荣获荆州市特等劳动模范、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党员,广东省“抗癌明星”、深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5年,联合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上,她作《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演讲。
她是一名癌症患者。40年里,她从没放弃生存的希望,用不屈的信念追求理想,在事业和生活的道路上自强不息。
她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被聘任到福田社区担任社区顾问和党建联络员。她调解社区居民的矛盾,为社区和外资企业党员上党课。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夕阳红舞蹈队排练节目;为中小学师生作“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报告;在社区作“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讲座;给深圳市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基地作报告;在简陋的出租屋写社情民意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她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在担任荆州市老干部艺术团团长期间,她克服病魔折磨,长期坚持边工作边治疗,用生命的强度,延伸生命的长度,用活着的分分秒秒为社会和群众勤奋工作。家庭困难却为各种扶贫救灾活动捐款一万多元。她帮助80多位下岗妇女成立了“巾帼腰鼓队”,用热情鼓励下岗妇女“下岗不失志、寻岗再就业”。她担任湖北省七届、八届政协委员和荆州市第一届政协常委期间,撰写提案解决了64户困难职工的危房搬迁,解决了34个孤儿的户口。她为长江大学1600名大学生作“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报告,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勤学上进。以自己抗癌的经历先后为2000多名癌症病人作“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报告,帮助100名肿瘤患者解除思想包袱,用自己切身抗癌的体验,激励、感染更多的癌症患者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被人们称为“抗癌明星”。
“县级村官”赵同虎
赵同虎,男,汉族,194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十堰市纺织行业投资中心调研员,2007年退休。2011年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十堰市张湾区桐树沟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农民只能守着锅边过苦日子。退休回乡居住的赵同虎被桐树沟村党员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一头扎进山沟沟,一干就是8年。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钱、没有项目支撑,他硬着头皮四处跑部门、跑企业,艰难“化缘”20多万元;没有技术指导,他用诚心感动一家专业施工队伍,解决了施工图纸难题;资金不足,施工人员欠缺,他就带领村民自己动手。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打通了170米长的通村隧道,结束了桐树沟封闭贫困的历史。
他凭着“就算拼了老命也要把路修好”的决心,用自己的积蓄先行垫资、四处借钱、寒冬腊月找部门要钱,仅用3年时间,带领村两委班子硬是将一条9.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修到了各家各户门口。他写报告,找部门、找领导争取200万元的投资,长约900米的三级坡路路基和排水管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工。该路修通后,将使桐树沟距离城区7公里的路程缩短为1公里,成为桐树沟实现新梦想的发展大道、幸福大道。
在桐树沟,村民常年喝的是山沟里的水。由于没有净化处理,水质较差,村民中出现多例癌症。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自来水,他找领导、托关系,反复到相关部门做工作,请求纳入市政府“农村改水工程”,在山上截断几路溪水,修建了两座三道过滤的标准饮水池,将清澈安全的山泉水送到家家户户。
桐树沟全村300多户住的都是土坯房,183多户是危房。每逢雨雪天气,他都牵挂着村民的安危。201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大雨倾盆,五组发生泥石流险情,村民马昌成家的房子眼看就要倒塌了。他接到电话摸着黑,冒着雨,组织人员及时将滑坡体周边的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他因淋雨时间太长,患上重感冒住进了医院。一出院,他就邀请街道分管领导,多次到区民政、建设、扶贫等部门和区领导办公室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对危房进行改造。
2008年,他多方筹集资金80多万元,建设10000多米供水管道,从山上水库引水进村,解决了大棚蔬菜的供水需求,如今蔬菜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2012年底人均收入6500多元,4年翻了一番,家家住上了别致的小洋楼。
“农技120”陈再明
陈再明,男,汉族。194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荆门市农业局副局长,2003年退休。高级农艺师,高级经济农艺师。2012年被评为荆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他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在农业战线,一生围着“农”字转,对农村、农业、农民怀有特殊的感情。退休10年来,他长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研究新品种,推广科学种植,防治病虫害。为了帮助农民排忧解难,方便农民们联系,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咨询,被农民称赞为“农业科技120。”
为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他从2003年起开始搞种菜实验,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就自费从全国各地购进几十个蔬菜品种,进行品比试种。试种的品种成熟一个,就免费向村民推广一个,先后推出了高产黄瓜等一系列挂果率高、口感好的蔬菜品种,大大减少了销售的时间和成本,深受菜农们欢迎。
他主动放弃组织安排的外出疗养机会,却为了帮助农民购买根治水稻基腐病的药,找遍了武汉市50多家农药店。每年盛夏,他带着水壶、馒头、打狗棍和草帽出门,冒着酷暑行走在乡间地头,下到水稻地指导农民防病、治病。组成了一个农技小分队,一边防治一边现场指导,每年为稻农挽回稻谷损失200多万斤。
10年来,他在荆门市20多个乡镇开展技术讲座40余场次,培训了10多个农业技术指导,建立了水稻病情防治网,有效地控防住了7000多亩稻田,帮助农民增收千万元。
“帮教天使”郑美文
郑美文,女,汉族,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医院护士长。1991年退休。曾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
她退休后,没有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而是积极参加未管所老同志组成的帮教小组,以老党员的情怀和慈母之心,真心关爱未成年犯,真情感化未成年犯,用善与美教育未成年犯,医治未成年犯心灵的创伤。
她进监帮教2000余次,从退休费中拿出4万多元给未成年犯买衣服、买水果、买书籍,接济家庭贫困的未成年犯;与1000余名未成年犯交心谈心,引导教育他们洗心革面、接受改造。她多次做未成年犯父母的工作,帮未成年犯找回失去的亲情,安心服从改造。
她更关心走出监墙孩子们,曾多次通过打电话、写信,帮助孩子们找工作,给他们创造机会自食其力,避免因为生活困难,再次犯罪。让孩子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激励他们感恩社会。
她记录了十多万字的笔记,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最近表现、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做未成年犯的帮扶工作。
退休22年里,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对自己帮扶的孩子做到“天天想、月月看、年年望”。天天想,就是每天把这些孩子的情况大概想一下。“月月看”,就是每个月都要看望一次这些孩子。“年年望”,就是每年春节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吃一次团年饭。她先后与400多名未成年犯结对帮教,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祖孙情,被大家称之为“帮教天使”。
“社区总管”胡国英
胡国英,女,汉族,194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通山县洪港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1999年退休。曾被授予“全国敬老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老年人先进工作者”。
她退休后,担任通山县洪港镇镇洪港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面对“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用具、无办公经费、无工作人员”的四无社区,她在困境中摸索,在挫折中坚持,打造出幸福和谐社区。
她从每月退休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办公费用。在筹建社区服务楼过程中,她自费到北京、深圳,找在外经商的洪港籍人士募集资金,之后又用家产抵押贷款,建起一栋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的社区服务楼。
她时刻告诫自己,作为最基层的乡镇社区干部,做的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是在代表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事。传递的是党的温暖,体现的是政府的关怀。14年里,她带领社区党员群众共收养孤寡老人19人、残疾人12人、孤儿9人。要求社区干部和吴天祥小组成员轮流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做他们不图回报的亲人,以心换心的朋友,尽心尽力的保姆。
为落实群众“低保金”,她花了3个多月时间,从全镇居民中列出了28名孤寡老人、16位残疾人、9位孤儿和148位贫困下岗职工的名单,并如实上报民政部门,每月为他们领回“低保金”近万元。
每逢春节,不管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探访孤寡老人。让残疾人和孤儿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的活着,她带领“吴天祥小组”积极帮助残疾人创业自食其力。
她带领大家在社区组建了文艺队、腰鼓队、门球队、太极拳剑队、柔力球队,并鼓励群众积极参加。她还拿出1.5万元积蓄成立了“九九老年文工团”,深入到各村、组巡回演出。如今的洪港村文体生活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洪港社区是一个和谐的社区!”
文/图:通讯员李纪刚 严红 记者陈会君 特约记者宋建春 新闻研修班学员 陆娟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