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近年来在全区各学校开展“阳光教育”,塑造阳光新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快乐,天天向上,天天向善。
塑造阳光青少年的精气神——
构筑精神支柱,成就合宜责任,培养良好习惯
怀柔区各学校从良好习惯、合宜责任、精神支柱三方面入手,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阳光青少年。
红螺寺中学有22个“微善班”,同学们做身边的好事,积小善为大善,以体现阳光教育的温暖。怀柔区第四中学校长刘立清说,学校确定的阳光少年标准包括衣着整洁、体魄强健、举止稳重、坚强执著、宽容豁达、幽默风趣、乐观开朗、礼貌教养、有责任感、照顾弱小等。
长哨营小学是位于怀柔深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校长曹仲帅说,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大队辅导员张丽丽老师说,教师都住校,教师常常把自己的水果、蔬菜分给贫困的学生。学生们善良、乐观、阳光、自信,他们早上主动把教师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怀柔区教委负责人说,“我们制定了品德养成、教育质量提升、体育艺术绽放3个‘三年行动计划’,首重品德,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志气、有理想、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孩子。”
向课堂要质量——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小学生课堂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初中生举手者变少,高中生更少。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要求每节课上都有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四五种教学方法。校长于荣学说,国际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7种以上的潜能,课堂上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质。学校把每节课时长都压缩到40分钟,节余的时间用于每天上午、下午各40分钟的体育锻炼。缩短课堂时间之后,要求课堂教学质量更高。
红螺寺中学语文教师苏颖讲授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堂课,得到北京及外地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课上,在预习的基础上,每组4个学生派出一个代表发言,归纳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品读作者运用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来刻画人物的手法,然后,苏老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课堂布置的作业是写一位同学的片段,文中不透露被写者的名字,力争通过片段的个性描写,让其他同学读出所写的同学是谁。
怀柔区各学校都在研究课堂教学,围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力争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明显增强、学校的教风学风明显改进。怀柔区第三小学数学教师武艳梅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课上可以交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武老师的课与我们学校的课非常相似。”怀柔区第三小学已经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集团成员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怀柔区不仅在区内学校间开展交流、合作,区内的50所中小学、幼儿园还与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等北京城区高水平学校合作。此外,还与美国加州的一个学区进行合作,每年怀柔区出国交流的学生达1000人次。
体育艺术特色绽放——
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人人有特长
怀柔区教委负责人说,质量和特色本质是一回事,质量是教育的“里”,特色是“表”。
除了文化课的质量、特色外,怀柔区的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艺术的课内和课外活动。各学校都有体育、艺术教师,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每所学校都组建有体育、艺术社团,比如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合唱队、管乐队等。结合当地满族文化特色,怀柔区教委推进一些学校组建民乐、腰鼓、竹马、高跷等学生兴趣小组,引导农村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本领,比如版刻、剪纸、灯笼制作、石头画、葫芦画、手工编制等。学校每天下午安排一节自主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特长。
怀柔区实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80%学生来自农村。为了让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学好“形体课”,学校专门聘请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编写了教材。校长曹庆华说,学校开设有21门选修课,其中多数是体育、艺术类的。渤海小学校长董克然说,学校组建了44个社团,同学们为了参加社团活动,常常是提前完成文化课。
在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怀柔区在全市16个区县中名列第二。
阳光是普照的、温暖的、多彩的、透明的、热烈的、变化的、健康的、无私的、开放的、日日新的,阳光是生命之源。阳光的特质与教育的本质有众多契合,比如,教育的公平、爱、多样化、开放、创新,教育要为孩子们的健康和终身发展奠基。沿着阳光教育之路,怀柔正在创办优质、特色、均衡、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