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筑连州古城的邓太守--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始筑连州古城的邓太守

2013年06月27日08:2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罗耀辉

  连州置县始于西汉,时称桂阳县。桂阳县旧址不在众所周知的连州城内,而是择建在一个叫作“鸬鹚嘴”的地方,与后来的州城有一河之隔。此地现为连州镇城北村,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昔日的桂阳县邑已难觅其遗迹。最早修筑的桂阳县城曾在那里存在了600多年,经历了从西汉、三国到两晋、南朝刘宋的历史风云。该城址有两水(星子河、东陂河)相护,利于防守,致命弱点是地势低平,常遭水浸,邑民苦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县城应主要发挥其县域经济文化中心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偏重于防御的鸬鹚嘴县邑显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迁址重建乃成必然。但必要性是一回事,可能性又是另一回事,桂阳古民的迁建夙愿因故一再拖延,直到本土籍长官邓鲁的出现才付诸实施。

  邓鲁,字约子,今连州西岸韶陂人。祖籍河南南阳。其父思露,少年随为官之父卜居湖南衡阳,及长,投军从戎,升为带兵将佐。后率部出征岭南,过桂阳(今连州市)时,见下庐水口(今西岸韶陂)风景优美,遂举家落居于此。

  思露生有三子,长子,次子俱早逝,只有幼子邓鲁长大成人。南朝刘宋秦始(公元465—469年)初,鲁被举为秀才,录为本县小史。时逢国家书馆失火,文帙尽焚,朝廷下诏征集各州县藏书以充国家典藏,邓鲁受派进京献送书典。

  明帝以其献典有功,大加褒奖,并对其言谈举止留下好印象。不久,粤北政区发生变动,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立冈溪县,割始兴之桂阳、阳山、含洭三县,与新置的冈溪县组成宋安郡,以桂阳县治为郡治,划属湘州管辖。因无现成的太守人选可派,明帝遂诏令他不久前认识的邓鲁出任宋安郡守。三年后(秦豫元年)又废宋安郡和冈溪县。

  虽然宋安郡的历史很短暂(前后不到三年时间),但桂阳县民还是感到荣幸和高兴,因为有此变更,桂阳县治才首次升格做了郡治,并出了个本土籍的邓太守。但在庆幸之余,人们更为那狭小低洼的县治而沮丧,强烈要求迁建新址。

  邓鲁不负众望,挑起迁建大任。他将新址选建在湟水东岸的临河高地,筑城垣,凿池濠,修里巷,经营多年,初具规模。《清嘉庆一统志》说:“连州城,内城周为五百四十八丈,门三。刘宋元徽间筑”。清同治九年《连州志》对于连州城建筑经过,有更详细的记载:“内城,宋元徽间刺史邓鲁始筑内城。宋皇祐四年侬寇乱,州枚窦彤恢旧址新之。治平中州牧林希言修,游烈记。开禧中州牧欧阳伋修,楼鐇记。洪武二十八年甃砖石。康熙十四年筑外城,是为新城,而呼内城为老城。”

  《清嘉庆一统志》又记:“连州学在治南,宋端平元年建,有五贤祠在州学内,亦宋端平中建;有光孝寺在州城内城隍庙西,刘宋时建。”凡此种种记载,证明邓鲁迁建的桂阳新城,即为尔后隋代的熙平郡治,唐以后的连州州城,一直延续到当代,当地政府机关的办公场址均未改移过。

  作为连州古城的始建者,邓鲁一直受到连州人民的拥戴。他死后,南齐朝廷追赠他为司徒,葬于故里雷公岭。连州民众思其功德,立庙祀之,邓太守庙原建在连州城太守巷北。

  邓鲁育有九子。九子长大后移居各方,繁衍昌盛,后裔散布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在连州,邓鲁的后裔主要衍居州城、西岸、保安、星子、大路边、龙坪等地,逾两万丁口。

  邓鲁的后代有名宦,尤以其次子邓文思一脉为盛。据其宗谱记载,三世祖文思(以邓思露为一世祖)南齐时任齐州刺史;四世祖明远,官南梁颍川刺史;八世祖文进,唐初任韶州刺史;12世祖司直,中唐时官拜江西节度使并权知袁州;23世祖邓广,出任宋朝左副都御史;27世祖得遇,官宋代静州知州;29世祖鹤轩,官明洪武年间兵部尚书,是为入川始祖;34世祖邓瑛,历任明代监察御史、益川兵马副使;40世祖时敏,官清王朝江南宣慰使、大理寺正卿。据四川广安市邓小平族史研究者邓德琪所编的《邓氏家族史寻源》考证,当代伟人邓小平系40世祖邓时敏的第八代传人。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