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7月2日电(记者杨寿德)“嘎,嘎,嘎……”清晨,一阵阵急促而节奏分明的鸟叫声从尕日拉湿地传来,“阿卡”智华从僧舍疾奔而出,架起照相机,寻找那个令他痴迷的婀娜身影。
“看,那两个窝就是我用了43天做出来的,我尝试了3年,今天终于实现了。”35岁的尕日拉寺“阿卡”智华一边说,一边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阿卡是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称呼。
顺着智华手指的方向,青海湖西岸的湖水中,两个巨型鸟巢赫然跃入眼帘,附近的水草边,十几只黑颈鹤舞动着修长的身躯,或悠然散步,或仰天高歌。
尕日拉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寺院门前便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冬天,这里是大天鹅的栖息地,而夏天,尕日拉湿地又成了“高原精灵”黑颈鹤的家园。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智华参加了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青海湖管理局举办的“乡村之眼”培训班。智华学到了野生动物的基础知识,也学会了摄影和摄像。从此,他开始详细记录黑颈鹤和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和行为模式,他还专门自制了记录表格,对不同鸟类和不同习性分门别类进行记录。
“黑颈鹤很怕人,因此它会把家安在浅水处,但这几年青海湖的水位每年都上升,它自己做的窝被水淹了,影响了它的繁殖。”智华说,“3年前我就想给它建一个稳固的家,但因为方法不对,一直没有实现。”
今年5月,当几十只黑颈鹤从远方回来,智华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从附近集镇买来材料,在寺院伙伴陪同下,钻入齐腰深的冰冷湖水,先用竹竿作为支柱将黑颈鹤原来的窝加固好,然后用绳子将一捆捆草席连起来,架起一座一人高的巨型鸟窝。
“这样架起来的窝很稳固,不会被风吹走,也不会被水淹没。”智华指着自己亲手搭建的鸟窝说。
鸟窝建好后,除了拜佛、念经,智华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护黑颈鹤,并且将摄像机架在鸟窝旁,全程拍摄、记录了黑颈鹤野外繁殖、孵化过程。
“当第一只小鹤出壳时,我高兴地好几天没合眼,毛茸茸的,非常可爱。”说到小黑颈鹤,智华迅速打开电脑,点开照片,上千张照片记录了几只小黑颈鹤逐渐长大的过程。
“它第一次起身,不小心掉入水中,是我将它捧起来,放回去的。”智华说,“黑颈鹤虽然怕人,但也似乎认识我,它长大后每次拍照,我都可以离它很近。”
智华用照相机长焦镜头观察了一会儿后说:“这几天大概有60多只,有一年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只。”
黑颈鹤是唯一生存在高原的鹤类,也是全球发现最晚的一种鹤类。在中国,黑颈鹤名列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据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的数字,当时全球仅有200只黑颈鹤。
“我想做一本关于保护青海湖珍稀鸟类的画册,需要好几万块钱,打算跟别人借。”智华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住在寺院旁边的三间小屋里,依靠周围信众的一点布施贴补家用。
“可能要很多年才能还清,但我希望通过画册让所有人认识黑颈鹤,来保护它们的家园。”智华说。
“保护和珍惜这些可爱的鸟,将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他们并和他们长相厮守也是我一生的愿望。”智华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