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露宿这行竞争激烈--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在深圳露宿这行竞争激烈

2013年07月04日14:28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露宿者王伯(化名)与志愿者们侃侃而谈

  公益

  达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6月26日晚上7时,“满天星露宿者服务组”来到深圳热闹的东门商业区,他们寻找的是露宿者,目的只是为了和他们聊天,以了解对方的诉求和想法,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帮他们找一份工作。这个服务组是由6名社工带领数10名志愿者组成的,每个月都会组织两次探访,自筹资金为露宿者建档、辅导和进行就业协助。

  目前,国内的露宿者救助均为政府包揽,深圳这类的民间救助还只是一种尝试,这种方式多了一丝“柔性”,不过力量和资源还非常有限。

  和露宿者交流有技巧

  在东门步行街靠近深南路有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广场,这里是不少东门露宿者的安乐窝,晚上至少有30名露宿者在此休息,其中有几名已经熟睡,他们或侧躺在花池边沿,或蜷缩在大树之下,过往的机动车会发出轰鸣声。

  6月26日这天晚上,“满天星露宿者服务组”负责人社工小陈,带着4名志愿者来到这里探访露宿者。这几名志愿者大多是深职院的学生。小陈在事前告诉他们,和露宿者交谈不要“高姿态”盘问,要蹲下说话;一开始交谈时,不要问一些“你是哪里人”这样身份信息问题,“今天捡了几个瓶子?”——这样现实又亲近的问题比较好入手。

  羊城晚报记者发现,东门片区的露宿者相互之间非常熟络,他们普遍睡得很晚,夜幕之下,几名年轻男子围在微弱的路灯下打起了扑克牌,引起其他露宿者围观,对他们来说,夜晚并不可怕,几名老乡凑在一起,聊聊今天捡来的废品,相互扯一会闲话,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睡觉的地盘靠争抢

  王伯(化名)是这个广场上的露宿者中年龄较大的,今年50多岁了,安徽人,如今他孤身一人在深圳流浪,了无牵挂。王伯不是沿街乞讨者,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城市中流浪。26日当天,王伯捡了20多个瓶子,他的这些瓶子可不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现在捡瓶子的人太多了,我只捡这些卖得贵的瓶子。”王伯说,铁质易拉罐他不捡,比较重的纸板他不要,只因为这些废品“不值钱”。

  他一身的衣物都是捡来的。到了饭点,王伯就会钻进一些快餐店候着,看到有顾客离开桌子,他就挤过去坐下开吃,“等两分钟肯定会找到饭,几分钟就吃饱了,每天吃得不重样”。除此之外,王伯还经常能混到一点啤酒,他喜欢喝酒。

  王伯已经在东门露宿十多年了,每逢冬天来临时,他都会准备一床被子,晚上简单裹一下就能睡着。雨夜最是难挨,露宿者只能挤在一些屋檐下等候天亮。王伯坦承,深圳的露宿者其实并不好混,虽然各部门的执法人员很少去打扰他们“正常的生活”,但是这行竞争激烈,就连晚上睡觉的地盘都是弱肉强食的。王伯也曾经漂到广州流浪,但经常被执法人员驱逐,权衡之下,他把“家”选在了深圳东门。

  就在记者与王伯交谈期间,陆续有几名衣着和都市白领区别不大的青年与他打招呼,其中一人称王伯为“干爹”,王伯还像模像样地拿起捡垃圾的棍子试图敲打“干儿子”。

  帮露宿者回归正常生活

  18岁的小刘(化名)也是东门露宿者之一,前两年,他从贵州老家来到深圳打工,不久后辞职,将钱花光后就来到“东门露营地”。“满天星露宿者服务组”负责人社工小陈与他交谈,小刘吐露心中苦水:他并不是孤儿,家中父母健在,上有姐下有妹。之所以孤身来深,是因为家中爸妈三天两头吵架,姐姐妹妹也时常遭到爸爸殴打,倔强的小刘想自己出来闯一闯。

  起初,他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但只干了3个月,薪水大约5000块,还被姐姐扣了下来,随后这些钱上交给了爸爸。小刘知道,爸爸之所以不给他钱花是有苦衷的,因为家中有病重的奶奶,但小刘依然不愿回到父母身边,他觉得还不如在深圳流浪。小刘告诉社工,其实他还是很想去工作的,但是一直不敢去面对和尝试。如今,他想去观澜找一家电子厂上班,最好是那种包吃包住的,因为他现在已经身无分文,没有办法去找新工作。

  小陈告诉记者说,小刘的案例还是比较好入手,因为他还年轻,与家庭的矛盾还不算太深,自己可以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回归社会。不过还有一些露宿者并不是那么好处理,因为他们有的没有身份证,有的肢体有残障,对于露宿流浪的生活非常习惯,回归社会和家庭颇有难度。

  26日的探访到晚上近10时才结束,第二天小陈就在服务组的qq群里发布求职消息,他希望可以帮助小刘找到工作。

  在此之前,服务组已经成功为一名41岁“街友”袁大哥找到一份洗碗工的工作,袁大哥因为年龄大、习惯流浪的生活,所以未就业。不过通过志愿者努力,他通过了体检,在华为基地找到了这份工作。

  草根组织无任何资助

  “满天星露宿者服务组”是一个通过网络召集人员的草根组织,目前服务组负责人社工小陈说,组织里面有6名专职社工,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只是抽出业余时间来做帮助露宿者的事情,因此也没有考虑过正式注册成为一个机构。通过网络,服务组还是征集了60多名志愿者,每月两次上街探访,主要探访区是罗湖区的东门和火车站。

  每一次的探访活动后,服务组都会接触到很多“街友”,和他们聊天后,就为他们建立档案。档案中包括他们的年龄、籍贯、露宿原因还有他们的诉求,这也是为了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露宿者。“通过建档案,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街友’的细微变化,比如一个‘街友’上个月还在拾荒,下个月就卖冰糖葫芦,这说明他的心态有变化。”小陈说。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一直是政府资助民间组织,负责为露宿者提供帮助,香港社会福利署一直资助救世军、圣雅各福群会和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这3家机构各自营办一支露宿者综合服务队,为流浪者提供整套综合服务。

  目前,在国内为露宿者服务的机构主要是救助站,不过一些露宿者不愿意去救助站也是常态,原因有很多,比如在救助站“街友”就没法通过拾荒赚到零花钱等。目前“满天星露宿者服务组”在深圳民间救助露宿者的一种尝试,是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

  小陈设想:“我希望给他们(街友)一些温暖和信心,同时我们的行为也是为了让官方重视露宿者的问题,改善社会的救助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