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克勒带你回到老上海--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兄妹克勒带你回到老上海

2013年07月05日15:24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 家庭成员聚会,经常会谈到一些老上海的掌故

▲ 怀旧沙龙里的老磁带

▲ 王小佳对怀旧沙龙内的一瓶一罐如数家珍

▲ 怀旧沙龙里的东西都透着老上海的生活气息

▲ 一件近百年前的棉衣是沙龙内的镇店之宝

▲ 怀旧沙龙每周六下午免费开放,常能吸引不少市民参观

▲ 王小佳动手补旗袍的时候,妈妈有时会在身边指点一二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曹刚 文

  王小佳,32岁,自称女克勒,举手投足间,尽显名媛的优雅。她从小迷旧货,大学刚毕业,在临潼路租下铺面,拿出藏品,开起了怀旧摄影棚。后来,老物件越收越多,她也经常约上三五知己,午后茶聚,入夜小酌;还会不定期办文化沙龙。

  几个月前,这里又添一项功能:民俗展示,每周六下午免费对外开放。80后王小佳,和70后堂兄、90后堂弟齐上阵,忙着向来客介绍老上海的海派文化。

  在旧货堆里品味上海历史

  在静安寺附近,王小佳收到两只镇宅小木狮和一张女主人摄于1926年的婴儿照。曾经的殷实之家,风光早已烟消云散,仅残存三两物件,供后人唏嘘喟叹,抚今追昔。

  其貌不扬的旧木盒里,乍一看空空如也,但盒底垫着一张光绪三十一年地契,让王小佳视若珍宝。薄纸一张,讲述地主剥削农民的老套故事,也承载土地所有权变更的厚重历史。

  几本老版《红楼梦》,没了封面,残缺不全,却放在显眼处。“以前是禁书,很多人爱看,就撕掉封面,换其他书皮。”

  1952年的结婚证旁,透着喜庆——喜字印上了搪瓷脸盆、痰盂;喜糖每袋8粒,只有一粒大白兔奶糖,常遭小朋友哄抢;子孙桶为大喜之日专用,装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随后包好、封存,等待下一个好日子。“子孙桶80多岁了,还有七八成新。”

  五台钢琴串起段段老故事

  5台钢琴散布屋内,各自讲述着老故事,逐一听完,眼前浮现出浩瀚史海中的串串珍珠。

  王小佳牙牙学语时玩的小钢琴上,放着她的婴儿照,萌态可掬。那里记录了她与钢琴最初的情缘。

  奶奶传下来的摩德利钢琴,属于上世纪30年代优秀民族品牌。企业不幸毁于日军炮火,只留下做工精细的黑白琴键,展现当年上海制造的顶尖水平。

  到了50年代,聂耳牌钢琴是国产品牌的代表,受特殊历史时期所限,连琴盖也没装,比30年代的工艺更简陋。

  七八十年代流行风琴,音乐老师边踩边弹的画面,定格在许多人的回忆里。

  最老的一台,是德国产罗宾逊钢琴,将近150岁。

  三兄妹齐心传承上海文化

  收旧货,付房租,请人工,开销不小。场地有限,每天只能接待十多人,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王小佳坚守多年,离不开家人支持。

  40岁的堂哥老黑,微博名为“黑克勒”,经营着一家摄影公司,在经济和精神上都是堂妹的坚强后盾。他偶尔光顾,但对每件展品都了如指掌,说起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滔滔不绝。“妹妹是主力军,我们家其他人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为了大家共同的梦想。”

  16岁的堂弟小雨也喜欢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刚结束中考,便来为堂姐打工。穿上笔挺的西装三件套,很神气,活脱脱一个小克勒。当摄影助理,讲解藏品来历,为客人端茶倒水,他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你哥传承上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以后总归要靠你们90后的。”王小佳笑着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