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 长心眼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
三国 刘劭《人物志·八观第九》 文章有删节
刘劭认为,从对待慈善业的态度,也能鉴别人才的高低。同情心,几乎个个都有,看见值得同情之事,值得怜悯之人,有点同情心的都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表示难过,可一旦轮到分自己的东西给对方时,他的态度就是:要我同情一下还可以,至于出钱出物,实在是一个子也舍不得拿出手。吝啬得很,有慈善心而无仁爱之举,这叫“慈而不仁”。
看到别人处在危机状态时,心底也能升起恻隐之心,想去救人可又怕惹麻烦,怕给自己引来忧患,有仁爱之心却没有施救之举,这就叫“仁而不恤”。
区别在于执行力
一提到抽象的道义,例如救危扶困,就神色严厉,表现比谁都有正义感,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私利就歇菜了,色厉内荏,脸色厉害内心不刚强,这就叫“厉而不刚”。
慈而不仁,是因为吝啬压倒了慈善;仁而不恤,是因为恐惧压倒了仁爱;色厉而不刚,是因为欲望压倒了刚强。
为什么要从慈善态度来鉴别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呢?因为,慈善不只是一种感情,一种念头,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执行力。
从产生同情心到进行慈善实践,一个人其实要战胜吝啬、自私、贪婪、懦弱等诸多负能量,这是一个品质的提升过程,也是一个才能的凸显过程。 在对自身负面能量的割舍过程中,浮现了优良的人品,诸如坚强、无私、果断;在将慈善仁爱和道义感付诸实施的执行过程中,也浮现了优良的才干,诸如精干、周详和敏锐。
故而谋士郭嘉在对曹操和袁绍进行量化对比的过程中,也将对慈善的态度列入考量指标。郭嘉认为曹袁二人都富有同情心,但是在执行上就有区别。
袁绍看见可怜的人也会起同情心恻隐心,也会实施一定的救济,然而,老袁的慈善行为也就止于自己耳目所及的范围了,至于自己看不见的,那就对不起,忽略过去了,即所谓“恤近忽远”。而曹操的执行力则优于前者,无论是眼前的,还是耳目所不能及的,都能有效地覆盖到,所谓“虑之所周,无不济也”。二人的高低,就在这里区分开来了。
因此,考察一个人才时,就要看他品质的组成部分向哪一边倾斜。
如果向吝啬倾斜,慈善不能战胜吝啬,此人就别指望他去行仁爱之事,慈善不只需要同情,还需要舍得,大方;如果向胆小恐惧倾斜,仁爱不能战胜恐惧,就别指望他能救助他人,仁爱不只需要爱心,还需要勇敢;如果向自私多欲倾斜,就别指望他刚强坚定,刚强并不是加出来的一项素质,而是一项减出来的素质,诸如要减掉贪婪,所谓无欲则刚。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