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用心浇开幸福花--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用心浇开幸福花

2013年07月20日04:51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蒋桂英1964年应邀参加中央乐团演出。

  图为:蒋桂英(右一)携《编钟乐舞》出访日本。

  图为:湖北十大金嗓剧照。

  图为:蒋桂英接受媒体采访。

  □ 张磐

  蒋桂英1935年出生于湖北天门马湾镇蒋湖村,刚出生半岁就被父亲用箩筐挑着随家人沿铁路往南方逃荒,一家人的生计由父母做一点小手工艺品沿街贩卖勉强维持,后来又由姐姐蒋再英跟着湖南难民曹师傅学卖场,担负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1944年,姐姐在湖南芷江得了天花去世,9岁的蒋桂英便捡起了姐姐的三棒鼓,继续一路卖唱乞讨。

  全国解放,卖唱被禁,14岁的蒋桂英加入了昆明当地的文艺社。这是她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在舞台上展示她的歌喉,这种愉悦与自豪令她激动得夜不能寐。1950年,蒋桂英返回天门老家。

  回乡后蒋桂英进了小学读二年级。她依然坚持着歌唱,把十里八乡的小曲都学了个遍,如《小女婿》、《车水情歌》、《哪有闲工回娘家》她都是张嘴就来。

  1953年,蒋桂英终于盼来了幸运之神,参加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会演,由区唱到县,再由县唱到省。大家一致认为她年轻,“本钱好”,有发展前途,决定留下她。

  来武汉前,家人想方设法凑钱找村里人买了一床旧线毯。就这样,蒋桂英上穿大襟红衣,下穿蓝色棉裤,拎着一只破旧的小木箱只身来到武汉,走进了位于汉口胜利街的中南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了正在筹备中的中南广播乐团的储备歌手。与此同时她还到业余干部学校学习初中文化课和音乐知识,下课回来后又配合电台的同志整理唱段。

  1954年,武汉遭受特大洪水袭击,蒋桂英在大堤上一边参与劳动一边为抗洪的军民们放声高歌。一时间她的名气在防汛大军中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个小姑娘歌唱得好听。

  1956年中南音专(现武汉音乐学院)面向社会招收工农兵学员,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蒋桂英凭借着嗓音条件好,会唱的民歌多的优势以“研究生”的身份考进了学校,正式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

  在中南音专期间,蒋桂英师从徐厚雄学钢琴,跟叶素学声乐,听廖宝生和张玉梅讲授和声乐理课,同时去外地采风,博取众家之长,使她的艺术实践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蒋桂英作为湖北民歌演员的代表与评书艺人王少堂、山东大鼓艺人谢大玉、扬琴艺人李德才、弹词艺人舒三和等曲艺界的老艺术家,以及河南坠子演员郭文秋、天津时调演员王毓宝、四川清音演员李月秋等一起参加了这次盛会。

  8月10日晚,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代表和2万多名观众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游园晚会。当晚,会演代表分散到公园的12个场地同时进行演出活动,共计100多个节目。节目涉及的曲种多种多样,如马增芬的西河大鼓《金钱板》、王毓宝的天津时调《翻江倒海》、韩起祥的陕北说书《翻身记》、郭文秋的河南坠子《送梳子》、李月秋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侯宝林的相声《戏剧杂谈》等,蒋桂英也在这次演出中表演了《小女婿》、《回娘家》等湖北民歌的代表曲目。

  会演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以及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郑振铎等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参加大会的演员和曲艺工作者共300多名代表。部分代表在怀仁堂再次进行了表演,其中包括蒋桂英。

  蒋桂英在怀仁堂演出的曲目正是老家天门的传统民歌《幸福歌》。《幸福歌》是一首鄂中地区的田歌。田歌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曲体的散歌子,演唱时一唱众和,谁会唱谁唱;另一种是歌师傅唱的,配有锣鼓、唢呐等打击乐伴奏,将许多唱腔联在一起演唱,专门唱给劳动者听的,《幸福歌》属于前者。

  此时的蒋桂英演唱技巧已是炉火纯青。这首《幸福歌》在她用天门方言的演唱下一气呵成,她那圆润清悦的嗓音,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腔调,令北京的观众耳目一新。当周总理接见时听说她是研究生,吃了一惊,鼓励说:“不错,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1960年夏,毛主席在武汉听了她的演唱后说:“你唱的湖北民歌《幸福歌》很好听,很像湖南的花鼓调咧。”

  文革中,蒋桂英被打成“三名三高”人物遭批斗,把她整理的曲谱和几件布拉吉抄去办了个“贫农的女儿现在的蒋桂英”展览,说她“修了”。她所收集的大量曲谱手稿和音响资料也遭到了损毁,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文革结束,蒋桂英担任省歌副团长职务,后又升任团长,逐渐开始了从一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向剧团领导者的角色转变。1983年,蒋桂英等剧团领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省文化厅签订承包合同,自负盈亏排演《编钟乐舞》。

  该剧受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启示进行创作而成。由钟磐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祭歌(国殇)、巴人舞(山猎)、八音合鸣(鸣箎、排箫、吹埙、编磐、古乐合奏)、农事组舞(采桑、耕耘)、房中乐(关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飨礼(楚宫宴乐)组成。共10场。以楚史和楚文化为依据,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运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既保持了古朴粗犷的荆楚风貌,又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986年5月,集楚声、楚韵、楚风、湖北民歌、小曲、曲艺综合艺术之大成之作《编钟乐舞》,在湖北剧场首次亮相,艳惊四座,之后的晋京演出也一炮走红,获得一致好评。随后几年《编钟乐舞》先后前往日本、美国多地进行演出交流,在为省歌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0年后,蒋桂英将全部的心力放在了教学上,为学生教授声乐课。经她推广流传的经典民歌《幸福歌》、《小女婿》、《回娘家》等,已作为湖北“形象大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宣传着湖北文化。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