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王家码头,一百多年前是浦江一带重要的商船码头之一。
![]() | ||
2三山会馆,1909年兴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
![]() | ||
3 20世纪40年代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门口。
![]() | ||
4 1918年的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为南市发电厂。
![]() | ||
5 江天揽胜半淞园,建于1918年,1937年毁于日军轰炸。
![]() | ||
6 20世纪20年代半淞园划龙舟。
![]() | ||
7 1920年毛泽东(左七)和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合影。
![]() | ||
8 1921年叶圣陶与沈雁冰、郑振铎、沈泽民(右起)在半淞园开展文学研究会活动后合影。 (以上历史照片由半淞园社区提供)
![]() | ||
9改造中的UBPA总览。 (手绘图由实践区提供)
在南浦大桥边,有一处标志性建筑格外醒目,原是上海南市发电厂高耸的烟囱,后被创意为一个巨大的温度计。在“温度计”的下面,就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其范围是:东至南车站路-花园港路,西到保屯路-望达路,南至苗江路,北至中山南一路。如今这片被称为“实践区”的地方,历史上因地处上海县城之南,有城南之说。
讲到城南,就要从上海县城的修筑说起。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松江知府仆散翰文以华亭县地大户多、民物繁庶难理为由,提议另置上海县。两年后,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正式成立。上海县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与华亭县并为松江府属县。但上海设县后,长期没有修筑城池。
明嘉靖年间,倭寇与我国东南一带奸商、土豪、海盗相勾结,在沿海地区烧杀抢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治在四月至六月间,因无城池可据,以至接连遭受五次寇祸,一次更比一次惨烈,县署、民居尽为火焚,街市半成焦土,停在江中的“粮艘悉被烧毁”。饱尝倭寇蹂躏的人们,终于意识到筑城抗倭的必要性。时任松江知府的方廉也认为再不能迟疑,表示“斯城不筑,是以委民之盗也”。于是度定基址,抽调人员,旦暮督工兴筑城垣。是年,周回九里、高二丈四尺的上海县城完工告竣。此距上海建县已整整260年。有了城,就有了城南的概念。
作为上海县城的南翼,城南一带紧靠黄浦江,地势广阔,上溯江南内腹,下通江海。控江扼海,城南作为上海的一大门户,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到了近代,城南在兵防上的地位更加凸显,这主要与江南制造总局这座著名军工企业的设立有关。清同治四年(1865年),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第二年,清廷批准在上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初设于虹口,于1867年夏移至城南高昌庙镇。如此重要的军工企业迁建于此,由此赋予了城南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这一带的地名,不少与驻军有关,如沪军营路等,还有炮队营。
除了所具有的军事、交通、工业功能外,城南还有一处闻名沪上的名胜,这就是半淞园。此园原为沪上经商大族沈家的地产,后由沈志贤与姚伯鸿合资扩建而成。据《申报》1918年10月1日报道:“沪商沈志贤君得书画家姚伯鸿君之赞助,在本埠沪杭火车站东首高昌庙路辟地半顷建园一座,取名半淞园,经营两载,业已告成。花木溪山,应有尽有,兹定旧历九月初一日(星期六)上午七时开放。 ”于10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半淞园适临黄浦,风景绝佳,园内布置亦颇古雅,水域面积过半,主要建筑与景点有江上草堂、枕流轩、碧梧轩、藕香榭、水风亭、群芳圃、又一村、九曲桥、长廊、荷花池、大假山(西山)、人工大岛、环园河等。游园活动有龙舟竞赛、骑驴、桌球、戏曲,还按时节举行牡丹、桃、兰、桂、菊、梅等赏花活动,余如中西餐饮、品茗一应俱全。当时一些公众及社团常假此举行活动。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曾在半淞园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
八一三之役,半淞园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其实,何止半淞园,整个城南陷于一片火海。1937年11月11日,南市全部沦陷,日军纵火焚烧,大火五日。据张若谷在 《沪南灾区调查录》中记述:“自租界遥望,浓烟连天,烈焰甚炽,除难民区内,所有南市各处民房、工厂、学校、机关、团体等建筑物,大部付之一炬,昔日繁华区域,悉成灰烬。实属空前未有之浩劫。 ”城南的近代化进程遭受重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