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世界遗产还将用下去--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还将用下去

2013年07月28日06:51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被称为“翡翠梯田”的红河哈尼梯田夏季景观。 本报记者 任翀 摄

本报特派记者 任翀

当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这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元阳县的土地,就暴露在聚光灯下。

去过的人赞叹,那是“天堂的阶梯”,没有哪里能见到与哈尼梯田媲美的“伟大的大地雕刻”;

没去过的人担心,“人怕出名猪怕壮”,蜂拥而至的游客会不会让那片原生的土地失去宁静;

更有意外的声音,比如 “小龙虾威胁着梯田,已经蛀空3万亩”……

作为一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仍在使用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具有太多的标志性意义。“申遗”成功后的梯田面临着哪些挑战?又将走向何处?本报记者上周实地探访寻究。

“四素同构”,生生不息

“上下起伏的水波已经耙平/耙田已知高和低/躬身自力已耙出水平/河谷梯田已耙得平滑如镜/梯田水光已能映射宁静的物影……”这是将哈尼族口传诗篇《梯田的起源》译成汉语的一个段落。都说哈尼梯田最美的季节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因为此时梯田内没有农作物,蓄满水后好似一块块闪亮的镜子,天光云影,每一分钟都有独到的风景。

然而,7月中旬的哈尼梯田同样壮观。在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一眼望去,满山遍野虽然以绿为主色调,却层次分明:最高处是深色的森林,中间部分为绿得浓浓淡淡的梯田,早熟的地块呈现出深深浅浅的黄色;深褐色、土黄色的弯弯曲曲的田埂,围出了抽象的色块。整片梯田好似一幅大自然的油画,浓烈而厚重。

想数清梯田的级数几乎不可能,因为随便一个山坡,就有1000多级,而最多有3700多级。梯田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最高海拔超过2000米,所以飘忽不定的云雾也成为梯田的常客。一转眼,梯田就仿佛置身云端仙境;再回头,明媚的绿色又让人心旷神怡。若仔细搜索,能看见梯田中一个个村落。村落的房屋不高,大多是土黄色,其中有不少是哈尼族的特色民居、用茅草做顶的“蘑菇房”。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这四大元素组成了哈尼梯田为外界所推崇的生态系统。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哈尼梯田之所以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符合两条世界遗产“硬指标”(其实只要满足一条就能入选),一是“红河哈尼梯田完美地反映出一个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体系,该体系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而得以加强”;二是“哈尼梯田彰显出同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一体化耕作和水管理体系之间的调和得以实现,其基石是重视人与神灵以及个人与社区相互关系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从大量档案资料可以看出,该体系已经存在了至少一千年”。据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追溯,哈尼梯田拥有1300年以上历史。

元阳县宣传部副部长白波向记者解释,森林在最高处,那是梯田的水源保障;村寨在半山腰,除了方便耕种,也成为哈尼族世代坚守的原则——高过村寨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然后才是层层梯田和水系,它们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素同构”让哈尼梯田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稻米以及水产品,也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的重要依托,梯田还维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云南干旱严重,但哈尼梯田从来没有干涸”,白波强调。

小龙虾蛀空梯田?谣言!

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自称“红河县的女儿、绿春县的媳妇、工作重点在元阳县”。她提到的红河县、绿春县离元阳县不远,都是哈尼梯田集中的区域,只是没有列入申遗核心区。这位爽朗的哈尼族女儿认为自己生来就与梯田结缘,她主动问记者:“你怎么不先问小龙虾? ”

为什么第一问题不是小龙虾,是因为记者在哈尼梯田走访时,仔细查看过梯田的田埂和水渠,并没有发现小龙虾的踪影。

“没错,小龙虾蛀空梯田,完全是谣言。 ”张红榛告诉记者,发现梯田里有小龙虾的,不是游客,恰恰是梯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时间也不是申遗成功后,而是2010年底;如今,梯田里的小龙虾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很难追查梯田里的第一只小龙虾来自何方,或许是村里某个外出打工者一时兴起,想为梯田增添一种水产品——因为在梯田里,原本就有鱼稻共生的现象。但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日常巡访中发现小龙虾后,立刻意识到,快速繁殖的小龙虾可能会成为破坏梯田生态系统的入侵物种。为此,管理局找来农业专家研究解决办法:人工捕杀效率低下,还可能有漏网之鱼;梯田在种植水稻期间又不能下药……最后,经过农业专家研发试验出一种可以在农闲时添加到梯田蓄水里的农药。经过小范围使用后,这一被确认不会对水稻和其他水产品造成影响的农药被分发给农民,投放到梯田中。经过2011年和2012年使用,小龙虾在绝大多数梯田都已绝迹。 “网上所说的3万亩被蛀空、小龙虾打的洞有手臂粗,都太夸张了;去现场看一看,你可能连一只小龙虾也找不到”,张红榛对治理小龙虾的效果十分自信。

她告诉记者,哈尼梯田从着手申遗到申遗成功,总共经历13年。在13年中,红河州做的不是简单地准备申遗材料,而是始终在探索一条保护梯田的发展路径:“要知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核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申遗申请的项目,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能否可持续发展。”而小龙虾事件恰是梯田强化保护工作的成果。 13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等各级政府从法律法规、规划、人员等方面着手,为哈尼梯田建立起全面的保护体系。例如,从2007年起,红河州、元阳县先后成立哈尼梯田管理局,配备专职人员依法管理梯田;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总规划》;2012年,红河州颁布实施《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

6月22日,张红榛就在柬埔寨金边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第一时间获知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她,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欢呼雀跃,而是觉得哈尼梯田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前我们是世界遗产申报员,从那时开始,我们更要做好管理员。 ”在她看来,哈尼梯田是祖先一锄头一锄头开辟出来的,而管理哈尼梯田,依旧需要这种“一锄头一锄头”的踏踏实实。

谁来耕种?谁来守卫?

就哈尼梯田这一仍在使用中的世界文化遗产而言,也面临着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谁来种田?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在年轻的一代村民中,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种田的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以茅草顶、土坯墙为特色的哈尼民居“蘑菇房”也因为条件有限面临淘汰,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希望能住上舒适的水泥楼房。

“村民有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利,不能因为要保护梯田,就限制他们追求发展”,红河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说。政府引导村民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

把农民留在田头的重要办法是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红米是哈尼梯田最重要的农作物,是哈尼族代代相传的老品种。这种红米只能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接近于野生稻谷,种皮棕红色,生长周期比普通稻谷长、产量也不高。不过梯田红米米质好,含有丰富的淀粉、植物蛋白,以及铁质。 “不能靠化肥、改种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把精品卖出精品价”,伍皓说。在他看来,随着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关注,无污染、高营养价值的梯田红米市场前景广阔,政府要做的是帮助农民推广原生态产品。所以,在哈尼梯田申遗期间,红河州相关部门很有远见地注册了“红河哈尼梯田”、“哈尼梯田”等覆盖多个品类产品的商标,以便开发产自梯田的生态农产品。眼下,随着哈尼梯田知名度提升,梯田红米的售价已经从此前的每公斤5元攀升到30元左右,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在生活条件上,全新的“蘑菇房”也在哈尼梯田露面。保留“蘑菇房”,是因为它们是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梯田独特的人文景观。但村民对“蘑菇房”有意见:茅草顶易漏水,每年都要更换;土坯房的硬件设施也比不过水泥楼房。当地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传统蘑菇房赋予现代化功能。一方面,请来建筑学专家,重新选择茅草顶的材料、调整捆扎方式,并且增加用于防火的喷淋设施。如此一来,厚度达到20厘米的新茅草顶使用寿命可延长几倍,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保温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用水泥等新材料搭建起拥有茅草顶的“样板房”,外面的形态没有大变,内部功能却明显提升。对村民符合条件的改造,出资补贴。多管齐下,在哈尼梯田核心区的82个村寨,60%以上的蘑菇房得到了延续和保留,其余的也逐步改建。

随着申遗成功,哈尼梯田还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点。所以,引导农民为游客提供服务,也成为政府考虑的问题。据伍皓介绍,政府对“农家乐”等服务设施提前进行了规划,既要满足游客需求,也不能重复建设,导致商业味太浓,破坏自然环境。所以,每个村寨有几家农家乐、如何规范运营避免水污染、白色污染等,都由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户挂钩指导。

在元阳县大鱼塘村,村民卢正开将自家农家乐命名为“哈尼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中心”,因为他在当地文化部门支持下,在小小的农家乐中展示了哈尼族的各种特色饮食。申遗成功后,来他家吃饭的游客明显增多,每天营业额少则七八百元,多则数千元。卢正开觉得未来值得期待,留在村子里也有发展希望:“我大哥、二哥在种田,他们家的孩子出去打工了,等到农家乐的生意更好后,相信孩子们会回来的。 ”

红河哈尼梯田如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个项目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第一,制定预备名单。由国家相关部门遴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定预备名单并进行管理。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提前报告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编制申遗文本。文本的编制工作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研究和论证,提炼其中“突出普遍价值”,这是评估世界遗产的重要标准。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与申报项目所在地政府共同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并接受国际考察和评估。第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时间要求,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本,进入国际组织的审核程序。

红河哈尼梯田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它展现了坚韧、团结的哈尼族人民成功利用高山森林的蓄水功能和有着肥厚泥土层的山体,创造出以“四素同构”为核心体系与特征的崇山峻岭地带大范围、大规模的山地水梯田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体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被、水源条件、生产、生活体系和哈尼民族的族源、文脉、历史、信仰、传统、社会合作机制,具备了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山地水稻梯田景观所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哈尼梯田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在这里,传统的耕作体系至今还很活跃,并得到很好保护。遗产地功能、实践、传统知识得到延续,传统仪式、信仰和风俗也得以沿用。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程度很高。 (记者 任翀)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