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7月28日电(胡清海、林琳)“中国焊接材料领域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创造的科研成果开创了焊材世界的中国时代。”这是2009年“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7月的一天,我们见到了这位“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90岁的侯立尊。
“我是个怪人”,这是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至于何为“怪”,他解释了几层意思:看空金钱、名誉,虽然富了仍像穷人一样生活;拿产业当命,90岁了还在上班,研究焊条的配方,研究整个产业发展;对儿孙要求苛刻,“我是穷苦出身,他们全是富家子弟,饱暖会让他们缺少奋斗精神”。
这位1923年出生的老人,至今仍担任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经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两次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在焊材的原材料开发、渣系研究、制造焊条的设备、焊条生产工艺等方面均有建树。他领办的企业自1999年起,连续13年行业排名第一,是世界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吨的焊材企业,产品不仅在我国三峡大坝、杭州湾跨海大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日子平淡过,苦日子当财富
周末的早晨,我们参观了侯立尊起居室。写字台上,放着几张正在研究的焊材配方、实验结果表,“我不能做实验了,但出出主意,调调配方,让他们去干,没问题。”书柜里,有好几本泛黄的字典,有的书脚都磨圆了,页边儿还粘着白纸条。
说话间,老人拿起一张放在桌角的对折纸巾,“人老了容易有鼻涕,你看这张我刚才擦过一次,没有扔,因为还能用。”他边说边又从裤兜里掏出一块手帕,“你看这手帕比你岁数都大,几十年了。”侯立尊小时候家里穷,没吃没穿,冬天没有棉被盖,贫苦培育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1939年,在大连一家日本人开的焊条厂,16岁的侯立尊从学徒开始,跟着工程师研究配方、烧焊;1942年,在沈阳一家钢厂,侯立尊开始跟师傅学冶金;1945年,大连的红旗造船厂维修船只需要电焊条,早年相识的焊工推荐了侯立尊;1950年,听说天津的工业发展快,侯立尊来到这里,租了几间房,成立小作坊做电焊条;1951年,已经挣了一点钱的侯立尊花四千元买了几间房,开始给国营商业部门做加工订货;1957年,侯立尊的企业和几个厂子合并,成立国营天津电焊条厂,1979年侯立尊任总工程师技术厂长,1984年退居二线。
钻研、吃苦,想着“实业兴国”
上世纪50年代,在手工生产电焊条一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侯立尊想到了研制生产设备,提高产量。经过几年的琢磨和实验,侯立尊的螺旋式压涂机研制成功,每人每天可以生产不同规格的点焊条3吨至7吨,效率提高了几倍。此后,侯立尊继续研究,使螺旋式压涂机的产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侯立尊的隧道式烘烤炉在历时5年后问世,为中国焊材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生产电焊条的原料“金红石”遭西方国家禁运。侯立尊提出:用“还原钛铁矿”替代“金红石”,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摆脱依赖进口。他带着儿子在天津郊区的荒地上垒起焙烧窑,过了几个月“野人”的日子,烧出完全符合要求的“还原钛铁矿”,继而开发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配方,推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电焊条。经权威机构验证,用“还原钛铁矿”生产的电焊条,质量完全可以和“金红石”为原料的电焊条媲美。从此,“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主导了中国电焊条制造业的产品方向,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力发展造船业,一些重大工程相继上马。供给这些工程的电焊条,必须通过权威单位认可。侯立尊提出,请英国劳埃德船级社(国际上最权威的机构)对天津焊条厂的产品进行认可,不少人认为不行。侯立尊向当时的国家船舶局申请延长10天时间做试验,亲手焊接制作相应的试件。最终,天津焊条厂4个品种的点焊条通过劳埃德测定,在同行业引起震动。
1984年,侯立尊退休。当时有人建议他去当顾问、搞咨询,“坐在家里就有钱赚”,侯立尊不愿意。他只想有一个小平台继续做研究、搞创新,让中国成为“焊材强国”。他又先后研制出几种高科技焊条。其中的纤维素型焊条,用于大型石油管道建设的焊接材料,此前国内重大工程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侯立尊研制成功后,取代进口,为国内石油工业作出贡献。
1997年,侯立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金桥焊材,去年销售额达61.7亿元,出口额达8751万美元。
不懈怠只为产业传承、慈善天下
90岁的侯立尊,至今依然坚持每天上班。“我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赚钱,而是为了产业传承,为社会多做些贡献。”侯立尊写了一本《我的企业传承梦》的小册子,将他的想法告诉子孙和企业全体员工。
“爷爷前几天还拿着这本书问我看了没有,让我谈谈感受。”老人的孙子侯鹏昌告诉我们,“爷爷是想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所有员工有梦想,肯做事,为振兴中国的工业不断努力。”
金桥已是国内焊材业的“龙头”,在世界焊材领域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侯立尊并不想让自己的企业一枝独秀——“我的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覆盖率太高,企业就会有优越感和惰性,就会缺少奋斗精神。”他派自己的员工到国内各地的焊材企业考察,发掘那些有潜力、质量好的中小厂家,准备对他们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
侯立尊自己过俭朴的生活,对别人、对社会却出手大方——2001年,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天津市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金桥集团一次性捐助1000万元;2009年,为天津慈善协会、天津福老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000万元;2013年,雅安地震,捐款1000万元……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评选侯立尊为“中华慈善之星”,并向他颁发“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大奖”,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授予他“中国富有责任感企业家”称号。侯立尊计划有生之年还要投资建一家养老院,照顾不同收入的老人。
“没想到能活到90岁,现在想步向百年,和你们一道见证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这位已经奋斗了74年,如今依然走在“焊材强国梦”路上的老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