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7月28日电(记者 李远 薛文献)从江孜县城西南方向出来,驱车四五公里即至班觉伦布村,帕拉庄园就隐没在这村落之中。作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它留存着西藏民主改革前的那段历史记忆,向人们述说着农奴与农奴主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
沿途农田片片,一望无际,金黄的油菜花开得茂盛,绿油油的青稞长得茁壮。而这些农田在1959年前只不过是帕拉家族众多财产之一。
帕拉庄园文物保护负责人普布次仁介绍,1959年中国政府在西藏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民主改革,庄园主人扎西旺久跟随十四世达赖喇嘛逃往印度。在此之前整个帕拉家族在江孜、白朗、山南等地共拥有庄园37座、牧场12个、土地3万多亩、大小牲口上万头、农奴3000多人,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这座三层建筑建成于1937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庄园共有房间87间,包括贵客厅、议事厅、经堂、卧室、日光房等。贵客厅是庄园主人们招待贵宾、娱乐的地方,还原了当时主宾们打麻将的一个场景。
“和庄园主来往的都是当时西藏上层社会的头头们,也就是三大领主。房间里的东西都是原物,那麻将是来自四川的象牙麻将,喝的是洋酒威士忌,抽的是印度香烟,墙上的雨伞、挂钟、保温瓶、印度饼干等都是原物。”普布次仁介绍说。
三大领主是指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农奴主,包括当时封建政府官僚、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掌控着当时西藏整个社会。帕拉家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
进入庄园主夫人的卧室,仿佛来到现代世界。普布次仁指向摆在卧室中间的梳妆台介绍,上面的化妆品全是从法国、英国进口,梳妆台前的椅子可以活动升降,墙上挂的两个手提包都是“绝版”,其中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产的“LV”,看上去跟现在的时髦手提包没什么区别,靠近右边墙壁的柜子里摆着雀巢等品牌的包装盒。
走进农奴们的生活场所,记者感受到了生活条件的天地之别。农奴大灶,是农奴们的集体食堂,面积不过十平方米,屋顶由于被烟熏过,一片漆黑。“农奴一天两顿饭,早晚各一餐,早上糌粑,晚上‘突巴’(面疙瘩汤),无肉无菜,十分清淡。”普布次仁说。
高大的庄园大门斜对面,就是一个低矮的农奴院。农奴院是农奴们居住的地方。在这个不足百平米的院落里,曾有14户农奴家庭、60多口人生活其中。低矮的土坯房,站在里面连腰都伸不直,五六平米的小间给三口之家,面积稍大的会住上六七口人。
“不要小看这个,住这个院子里的农奴是‘白领’待遇,是有一技之长的,最低等的农奴都和牲口住在一起,管理马圈的住马圈,管理牛圈的住牛圈。”普布次仁说。
今年79岁的白玛赤珠是目前尚在世的五名原帕拉庄园农奴之一,曾是帕拉家族的一名缝纫工,当时就住在农奴大院里。“那时候没有一个过得好的,都是为农奴主服务。”白玛赤珠现在四世同堂住在一个离帕拉庄园不远,由政府补贴修建的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