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线
广东人爱喝凉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记载,广东凉茶最早出现于1828年,因其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清热的功效,在粤港澳三地深受百姓喜欢。在香港,满大街的凉茶铺已经成了城市的一个标志,或占闹市一角,或居偏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光顾。而在广州,现在在街上有大大小小的凉茶铺,大部分都是连锁式经营,甚有浓厚广州特色的旧式凉茶铺却越来越少了,它们正渐渐淡出这个历史舞台,仅存下来的已经少之又少,要想品尝最正宗原始的凉茶味,就要去街头巷尾仔细寻觅。
●翠翠凉茶铺
小北路上的翠翠凉茶铺,一间铺被分成两块,一边卖凉茶汤料,一边卖杂货。跟别的凉茶档口摆卖凉茶不同的是,翠翠只卖凉茶料包,什么清热祛湿茶、五花茶等日常生活中常需的茶料都是由翠姐自己调配包装好。
翠翠凉茶最开始是由翠姐的父亲在小北肉菜市场附近开小铺卖清保凉,父亲是中药爱好者,闲暇喜欢研究各种中药药理。女承父业,翠姐自小也喜欢中医,年轻时还曾在中医药学院进修学习。一段时间后,翠姐觉得卖凉茶料更受大众欢迎,而凉茶本身的保存也比较麻烦,后来干脆就转到专门卖凉茶料包上面去了。翠姐从十八岁开始看铺,一晃约二十年过去了。
每当有人进来买草药,翠翠总会先问客人:“哪里不舒服?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秉承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自小学过中医基础药理和草药药性的翠翠喜欢与客人交流后才配药。她说:“吃药的人不亲自来,我不会卖的,因为必须对症下药。由于翠翠只卖中药材和凉茶包,不卖煲好的凉茶,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来买。一位前来买药的阿姨说:“年轻人贪方便去买连锁店的凉茶很正常,但是实际上很容易喝错凉茶恶化病情,因为那些店铺不像翠翠那样会帮客人看病,对症下药。”
●耕田公
相信不少在珠江南岸居住的父母辈的人都会知道耕田公。从小孩子开始大家有什么头晕不舒服,父母总会督促着子女们就近去那里喝大大碗的凉茶。
不知不觉,耕田公已经有近八十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谢志老伯数年前去世。现在由它的老员工叶女士及女儿经营着。少见的是店面的灶头还保留着我们小时候喝凉茶用的大瓷碗,而且直到今天,它还保留着当年最传统的制作凉茶方式——烧煤煎煮。
提及耕田公的历史,话说当年还是小伙子的谢志,早年为了谋生就离开广州去到香港的一间凉茶铺打工卖凉茶。虽然他并非出自医学世家,但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几年后便学成了一套煎焗凉茶的方法。有了这些谋生的技巧,谢志便决定回广州自己开铺卖凉茶。当时就取名耕田公还沿用至今。但耕田公成立的准确年份,后人却无从考究。叶女士说,只知道当年广州还没有沦陷,大概也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解放后公私合营,耕田公就顺理成章地被归并入国营单位中,并由谢志继续经营直到他去世。
店门前摆着三种用铁壶装着的凉茶:老耕田公凉茶、感冒凉茶、鸡骨草凉茶,兼卖龟苓膏和猪脚姜,销量也非常不错。老耕田公凉茶苦味比一般的凉茶更重,店主说:因为我们的凉茶都是用传统烧煤煎煮的方式煮的,熬出的都是真材实料!而耕田公一碗凉茶只卖2元、一瓶才卖3元,价格不算贵。
●悦庆堂
如今人们踏上西关恩宁路多宝坊,不会像一年前那样在巷口就闻到浓浓的草药香了。3年前,在西关经营了40多年的“悦庆堂”因掌柜梁伯过世而关门。虽然如此,但让人怀念的“梁”茶还是值得介绍。
一元一杯,九花十五味中草药“落足料”……在恩宁路多宝坊,40多年来老街坊们早已饮惯老字号悦庆堂的凉茶。梁伯经营的悦庆堂凉茶铺是几代老街坊的常年“药煲”,身体一有不妥,老街坊们就会去找梁伯执剂药。
2008年恩宁路拆迁项目开始后,街坊各散东西,这间街坊凉茶铺的生意越来越差,梁伯曾表示,很希望能卖自己的秘制凉茶卖到终老,不想看到经营了40载的凉茶铺关门大吉。无儿无女的他,也想过招收弟子,传授他积累了数十年心血的秘制凉茶药方。2009年年中,拆迁之期迫近,他更曾托朋友物色凉茶铺新铺,希望将凉茶生意延续下去。然而,还未等到搬迁新铺的那一天,梁伯就告别了人世。
梁伯一生醉心于中医药研究,每天都与医书和草药打交道,他只要用手摸便能分辨药材的好坏。所有的草药都是梁伯的好朋友,就像贴在护门上的那两句话:不懂是草,懂得是宝;药不在贵,识用则灵。
●山草堂
广州市的革新路就有一间现煮现卖的凉茶铺,从1983年开业就一直到现在,是一间传统的凉茶铺。老板告诉小记,他们的凉茶铺是家族生意,就凭着一份对凉茶的专业,一直广受街坊的欢迎。而且口碑还很好,有很多人还特意从海外回来喝他的凉茶。品种虽然不多,但他们有独特的配方,而且是现场煮理,老板说现煮的凉茶比起那些连锁店的凉茶功效要好许多,现煮现喝比较新鲜,有利于身体吸收。他们的凉茶主要有廿四味、鸡骨草,还有五花茶。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