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姐诞姑娘手最巧--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七姐诞姑娘手最巧

2013年08月01日07:2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七姐诞姑娘手最巧

  2013广州乞巧节赛巧会获奖作品——反映牛郎织女题材的《鹊桥》。记者莫伟浓 摄

  每年七月初七 广州都要举行盛大的乞巧文化节

  广州有段古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称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始于汉代,源自民间“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在又被视为中国情人节。在广州,这一天叫“七姐诞”,是隆重的民间节日,妇女的巧手妙思在这个节日得以充分体现。而今,广州市每年都举办盛大的乞巧文化节,将传统发扬光大。文/记者廖靖文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你知道吗?这个节日其实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星辰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古人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此外,“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广府乞巧节重手工艺

  自汉代演绎为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鹊桥”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民间家喻户晓,并逐步发展成了乞巧节。

  宋代诗人刘克庄曾写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描绘了广府人民对七夕乞巧习俗的重视,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称七夕为“七姐诞”,素有“摆七娘”“拜七姐”的习俗,更侧重于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与陈列,琳琅满目,独树一帜。

  在各个地区,都有“七娘会”。由妇女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夕前的三四个月,“七娘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

  妇女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子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

  七夕的头一天晚上,各个七娘点会在各自的厅堂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与各种珍玩摆设陈列,供人们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

  “十丈香筵五色香,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这是清代诗人汪鮀描写的羊城“摆七娘”风俗盛景。桌上摆着禾苗、茶杯、水果等,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此上香拜七娘,表达自己的祈愿。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

  在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乞巧文化让“摆七娘”广为人知

  近几十年,“摆七娘”习俗在很多地区已遗失。1998年,广州天河珠村,在“摆七娘”习俗沉寂近半个世纪之久后,四位古稀老人带领珠村妇女在村里小祠堂率先恢复了“摆七娘”,推动了这一传统节庆在周边地区的复兴。

  而今,乞巧民俗在广州天河区和黄埔区都备受推崇,每年都会举办乞巧文化节。通过展示和培训传承人,让这项传统民俗发扬光大。

  用五谷杂粮、果仁、瓜仁、灯芯草制作各种花卉、贡香、贡塔;用珠片、毛线制作各类瓜果、七姐鞋、花鸟虫鱼;用纸皮、塑料、花纸制作牌坊、鹊桥、亭台楼阁、各种动物、村舍、小桥;用碎布条制作七姐衣、七姐鞋、服饰、旗帜、罗伞、帐幔、灯笼……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料,制作出来的小玩意巧夺天工。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