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迪鹏 苏仕日 摄
在东莞就读的80多万中小学生,被人为贴上了“户籍学生”和“新莞人子女”两个标签,增加了东莞教育的复杂性。
围绕“户籍学生”和“新莞人子女”两个群体,东莞先后推出了“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异地中考”等政策,尽可能把符合条件的新莞人纳入公办义务教育。然而,依然有大量的新莞人子女徘徊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面对投入、改革和决策的难题,东莞该如何打破教育不公的藩篱,推进教育改革呢?
■人物资料
梁聚峰:东莞市政协委员,民进东莞市委副主委、语文教师。近年来,他活跃在政协的各种场合,针砭时弊,不时引来掌声;他作为“知名网友”活跃在微博上,时常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他的本职工作则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
他说,自己是乐观主义者,不求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但愿世界每天变好一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腾飞,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给东莞教育带来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接下来,异地高考的开闸、异地中考的推进以及国际化办学的加速,东莞也将面临更复杂的境况。
那么,作为民生、民心工程的教育,出路在何方?
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认为,教育要坚持公平原则,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东莞要再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增加教育投入,实现全市“一盘棋”,统筹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
他相信,东莞的经济基础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实力让教育更公平。
改革:要充分尊重民意,以人为本
东莞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失去改革的勇气。尽管每年都在做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改来改去始终未触及深层的肌理。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高考成绩领跑全省,但东莞的教育问题也不少。目前,东莞教育问题集中在什么方面?
梁聚峰:首先,教育发展除了硬件设施,还需充分挖掘内涵。近年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其它如校长职业化、中考科目及中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督学制度的推进以及教育科研改革等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教师待遇由“前军”变成了“后军”。七八年前,东莞公办教师提了一次“薪”,后来就长期没有加过薪,跟东莞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跟公务员相比,差距在拉大,跟深圳、广州番禺、珠海等珠三角城市教师待遇相比,也由“前军”变为“后军”。
而东莞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失去改革的勇气。尽管每年都在做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改来改去始终未触及深层的肌理。
南方日报:事实上,东莞这两年也在做一些改革,想突破原有的框架。例如促进国际化教育,准备把玉兰中学撤并成东莞外国语学校。对此,你怎么评价?
梁聚峰:遗憾的是,多项改革表明,教育部门做出一个决策,或者推行一项改革之前,往往缺乏充分的调研,鲜有倾听各方的声音,缺乏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以东莞外国语学校为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城市的国际化办学,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教育部门在没有充分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尊重民意、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便制订了玉兰中学撤并方案,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反弹。
如今,东莞外国语学校的选址已成既定事实,不再是玉兰中学撤并事件的最重要内容,希望玉兰中学的国际化办学,能提升东莞的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进行反思,从玉兰中学撤并风波中吸取改革的经验。
南方日报:可以吸取什么经验呢?
梁聚峰:政府部门应关注玉兰中学撤并受阻的最根本原因,从而在做任何一项决策之前,都充分尊重民意。同时,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关注生命本身,而不是带有其它目的。
政策:教育涉及面广,决策不可匆忙
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应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充分酝酿,给学生和家长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政策。
南方日报:教育既是民心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关乎每个家庭。不平则鸣,今年以来市民发出了很多声音,也推动了一些教育政策的改变。这方面你怎么看?
梁聚峰:这个是值得肯定的。今年年初,东莞出台异地中考政策,规定社保、居住证等“门槛”。面对不太合理的政策,很多家长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促成市教育局降低了异地中考的准入门槛。
南方日报:让一些人感到不解的是,“异地中考”本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依然引起反弹呢?
梁聚峰:主要原因是一些决策显得有些匆忙。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应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充分酝酿,给学生和家长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政策。按照正常情况,要求一年以上的社保、居住证等条件的政策,要提前一年出台;要求3年以上的,要提前3年出台,以方便家长做好准备。然而,东莞“异地中考”的出台,却选择在中考前几个月,让很多家长措手不及。
事实上,中考政策也有同样的现象,常常在学年中宣布当年中考政策“几大新变化”。而个别提前一年宣布的,又未必兑现。比如,去年市教育局提出撤销东莞市第一中学、实验中学的四个“莞城班”,但今年未践约,也不曾给一句解释。
公平:关注弱势群体,要雪中送炭
最近几年,东莞很多镇街的“积分入学”学位没有用完,也有很多随迁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为何宁可浪费学位,也不肯降低门槛,取消一些不合情理的限制,让多一点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呢?
南方日报:刚刚谈到教育公平问题。东莞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
梁聚峰:东莞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受教育的权利;市区的教育资源,优于绝大多数镇(街);招生不公平,学校的一些招生名额不按招生规则运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同,有的受到额外的照顾,有的则受到冷落。
最近几年,东莞很多镇街的“积分入学”学位没有用完,也有很多随迁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学习,这是极其矛盾的。为何宁可浪费学位,也不肯降低门槛,取消一些不合情理的限制,让多一点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呢?
南方日报:教育资源分布可以更均衡、公平吗?
梁聚峰:爱是教育的灵魂,平等是教育的良心。没有平等,就没有教育。在保证教育总体发展格局的同时,政府投入应该向镇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民办学校倾斜、向外地务工子女学校倾斜。东莞的教育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南方日报: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解释:东莞有大量的随迁子女,由政府投资举办大量公办学校不切合实际,东莞的财政也无法支撑这一做法。是这样吗?
梁聚峰: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战略产业,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经济起飞时期都十分重视教育。东莞目前已经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经济实力来说,保证教育投入不是问题,问题是财政预算结构失衡,对教育投入长期偏低。东莞教育投入远远低于法律规定的4%,有些年份还有下降趋势。同时,东莞民间资本充裕,民间也有浓厚的捐资助学传统,这部分资金利用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资源。
但是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在结构上,这些年,东莞的教育经费更多是投入到了原本占据优势资源的学校和镇区,令镇区差距、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学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很让人忧心:有的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待遇还比不上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尊严都没有,又如何教好学生呢?
南方日报:有人做了一种假设,倘若东莞投入资金建设大批公办学校,满足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几年后,随迁子女离开了,公办教育设施便成了一种浪费。对此,你有何看法?
梁聚峰: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东莞应该重新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东莞一直把教育当做一项福利对待,于是就出现了“切蛋糕”的问题。实际上,教育作为战略基础,应该竭尽全力保证投入。教育提高了人口素质,外地人有了归属感,城市有了吸引力,东莞才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口也不会大量减少。
其次,对东莞未来人口的减少,有没有科学的测算?即便真的人口大量减少,不是刚好可以实行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育?
还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转型,改设为文化创意园、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社工团体活动中心以及民间NGO活动场所等,这些教学设施一点都不会浪费。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