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财富路”看尽沥商500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两条“财富路”看尽沥商500年

2013年08月01日08:33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两条“财富路”看尽沥商500年

不为人关注的大沥溪头村单眼桥曾是沥商去往广州的必经之路。

  广佛路两旁分布着各种专业市场。

  与广佛两市商贸变迁紧密相联的广佛路起点就在现在大沥的商业中心。

  本周二,南方日报刊文揭秘一个属于沥商的500亿财富江湖(详见《佛山观察》AⅡ01版),引发外界热议。这样一个从岭南小镇走出的商人群体,是如何在历史的淬炼与沉淀中一步步走向壮大?

  在翻阅史料与走访中,笔者发现,自明《永乐大典》记载的首个墟市“大历圩”开圩以来,沥商可考历史至少有500年。500余年来,几经沉浮的沥商,其命运与两条路紧密相连:繁华于300年前的省佛通衢,与成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广佛路。当我们重走这两条见证沥商风云的财富路,一部从兴起到壮大,走向鼎盛与跨越的沥商风云史,慢慢浮现出清晰的轮廓。

  ■沥商500年

  兴起:

  成书于五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大典》首次将“大历圩”载入史册。此间,大沥墟市繁荣,原来的五日一圩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不限期日的市,随后坐商日增,商业、手工业及茶楼食肆渐渐云集形成有相当数量的店铺,街道的街市。整个市镇都成为商品交流的市场。

  壮大:

  1634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明崇祯七年,连通广佛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省佛通衢开始建设。此后依托这一交通要道,大沥至清代有记载的墟市不下15个。浓郁的商贸氛围之下,一批在广佛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沥商崛起。

  鼎盛: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以广佛路为轴心,38个专业市场沿路排开。同时凭借便利的交通及专业市场的流通优势,有色金属及内衣两大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在中国的行业版图中迅速站稳脚跟,流通与生产有机结合的“专业镇”模式成型。也是在这一环节,沥商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跨越:

  面对城市吸引力不足,土地空间缩减等问题,沥商一方面配合政府改造升级广佛路,从旧改中获取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围绕桂和路这条城市大沥“南北轴”,伴随着金融业等现代产业形态的加速成型,新一代沥商正在加速崛起与聚集。

  探寻省佛通衢商贸繁华催生首批沥商

  乘车沿着穗盐路开往广州,经过盐步虎榜村与石潭村交界处,如果留意的话,会发现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中,掩映着一座三眼古桥。桥身坡度平缓,颜色在岁月与两侧道路的烟尘洗礼下模糊了本来模样,略显黯淡。过往的车辆或许习以为常,或许根本没注意到,几乎无人摇下车窗或放缓车速仔细看看这座古桥。

  眼前这座没落的古桥,让人无法想象,300年前桥上的繁荣与熙攘。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以前,广佛的交通一直是水路,但当时水盗频繁出没于省佛河道,严重威胁到过往商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在崇祯七年(1634年),两广总督熊文灿要求南海县修建一条往返广州与佛山两地的通衢。

  这是第一条有史可查的广佛第一条连贯的陆路,东起广州第一桥芳村五眼桥,直至盐步河东茶亭位置往南越过广三铁路后再往西,在河东跨过今穗盐路三眼桥后穿过虎榜到达盐步墟,之后进入盐步直街,跨过烟浒桥后进入盐步河西,之后继续向西走到达溪头村,跨过村边的三眼石板桥后分成两条支线,向北走的一支直接到达大沥谭边,而向西走的一支则穿过单眼桥后到达大沥仇边,然后拐入禅城到达佛山古镇。

  依托这一交通要道,大沥至清代有记载的墟市不下15个。浓郁的商贸氛围之下,沥商崛起,归侨梁建行就是其中的代表。清朝末年,回国不久的梁建行看到日益兴旺的广佛两大商业中心,兴起了运用出国所学发展实业的决心,遂和族人集资在广州开设汉昌雪茄烟厂,短短几年,产品就已远销上海、青岛等市和江浙两湖等七八省。

  3年后,梁建行将雪茄烟厂迁回家乡坎头村,并陆续添置蒸汽机、发电机,改进工艺。此后,梁建行在马尼拉陆续开设分店,坐地收购吕宋烟。到1920年前后,汉昌雪茄烟厂的规模达到高峰,雇工700余,日产小雪茄16万支,产品通过广佛通衢及大沥发达的水陆交通,遍布全国,其加入吕宋烟叶及技术新推出的10多个品种,也成为各地租界洋人的新宠。大沥汉昌之名,盛极一时。

  史料记载,明清及民国期间,大沥手工艺发达,除雪茄烟外,酿酒、炮竹、棉织、土纸以及粮食加工等工艺及规模都可圈可点,《大沥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南海出产的米酒行销港澳及南洋各地,大沥也是产地之一。民国10年(1921年)雅瑶蒸酒业盛行达45间。日产米酒6000(司)斤,销往广州、佛山等地。”

  再看广佛路大展拳脚撑起中国名镇

  时光荏苒。上世纪70年代,省佛通衢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陆续被拆除或扩建成大路。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条广佛黄金走廊——广佛路。

  如果说省佛通衢赋予了沥商敏锐的商机嗅觉,那么改革开放大时代下,广佛路带给沥商的,则是一片可以大展拳脚的天地。当时广佛公路是来往两座城市的必经之路,来自四川、广西、重庆甚至海南的汽车都通过广佛公路前往广州,大沥成了广佛之间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300多年前省佛通衢车水马龙的盛况在这条广佛黄金走廊上重演,沥商也再一次从中看到了商机。黎绍英时任大沥供销社主任,在他的建议下,南海烟草调剂中心成立,在广云路旁边的一个二楼店面中从事烟草批发、零售业务。后来因为生意太好,他们又把广云路边的一些旧仓库买了下来,改成店面,不但经营副食品,还从事药材收购。

  眼光独到的商人远不止黎绍英一个。南国小商品城董事长叶伟清也是在这个时候从广州跑来大沥,陆续投资建起了平地电器城、沥北(旧)电器城、广佛塑料城和南国小商品城。

  随后,在广佛公路沿线道路两旁,包括机电五金、布匹、汽配、茶叶等38家大型专业市场迅速云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专业市场总经营面积近280万平方米,商铺总数1.7万个,“沿着广佛路走10多公里,你可以将你一生所需的东西买齐。”广佛路沿线专业市场之一,凯民茶博城董事长梁启河说。

  与专业市场同时起步的,还有以铝制品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和盐步内衣。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奇槎为代表的大沥商人,聚积在广州一个叫“茶仔园”的地方专门从事废旧五金回收和拆解工作。为了增加其附加值,他们将回收回来的铜、铝、锌等废旧五金贩卖到大沥进行熔铸,加工成锭出售。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沥的私人小冶炼星罗棋布,全国各地从事有色金属贸易的厂商纷纷云集大沥寻找商机,一个辐射全国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在大沥逐渐形成。1984年,产业中的铝型材异军突起,大沥人邝锦华和梁妁林等意识到国内建筑铝型材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投资150万元开办了“谢边铝型材厂”,生产“南大牌”铝型材,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几家民营铝型材厂之一。

  此后大沥铝型材产业迅猛发展。2002年,大沥铝型材企业年生产量分别占广东、全国产量的50%和35%,次年,大沥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铝材第一镇”荣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包括主会场“鸟巢”在内的20多个奥运工程项目中铝制品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大沥。

  几乎在同一时间,盐步内衣开始崛起,据《盐步志》记载,“2002年中国的15个内衣消费主导品牌中,盐步内衣就占了7个。”同年,盐步获得“中国内衣名镇”称号。

  至此,一个掌握500亿现金流的商人群体悄然成型,并成为了支撑大沥成为中国名镇的主力军。

  ■前世今生

  从“聚时代”到“镇时代”的风云演变

  纵观沥商500年,其发家轨迹背后,都与广佛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省佛通衢到广佛路,沥商经历了从“聚”到“镇”、“聚”与“镇”交融的时代演变。

  何为“聚”,即商品集散之处,放到商品经济中,则为流通环节;“镇”,则指专业镇经济,其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专业市场与产业的联动。

  早在500多年前,繁荣的商贸往来就已让“大历圩”凭一堡墟市之名,被录入《永乐大典》。当时的“大历堡”隶属“泌冲都”,再上才是“南海县”,在明朝的版图上,也许还没有芝麻大。

  广佛之间第一条陆路交通要道“省佛通衢”的建设,让大沥商贸达到一个高峰:当时广州已是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特别是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在长达85年的时间里,广州更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货物吞吐量惊人。而佛山凭借在附近汇流的西江、北江“上溯浈水(北江),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西接肇梧,通川广云贵,下连顺(德)新(会),通江门澳门。东达番(禺)东(莞),通石龙、惠州”的优势,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聚”之一。

  “佛山在广州的上游,广州的‘洋货’、‘土货’要北上和西扩,必须通过佛山集散。而‘北货’要南下出洋,也必须经过佛山到广州。而连接广佛的大沥,就成为两地交流和货物往来最主要的通道之一。”佛科院经济管理学院博士郝伟如此阐述大沥与广佛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大沥在其中更多承担一种货物集散的功能,烟商梁建行的汉昌雪茄烟厂从广州迁回大沥,或许畅顺的流通渠道就是核心吸引力之一。

  自上世纪初,广三铁路和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凭借水路成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佛山,商贸地位有所下降,但制造业的优势更加凸显。此时与广州的关系也从最初的商贸流通为主,转变为以广州商贸、佛山制造为主的相互依存,错位配合的关系。

  作为连接广佛的沥商,在这一轮崛起中表现出与第一轮不同的特征:在延续“聚时代”的基因,发展专业市场外,凭借便利的交通与“聚”优势,有色金属及内衣两大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在中国的行业版图中迅速站稳脚跟,流通与生产有机结合的“专业镇”模式成型。也是在这一环节,沥商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声名鹊起。

  ■未来规划

  千灯湖北延线承载大沥产业转型重任

  “未来轴”之上崛起新沥商

  如果说省佛通衢和广佛路代表的是沥商的前世与今生,那么,沥商的未来轴线在哪里?

  作为沥商密集带的广佛路十年未升级,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同质化严重,总体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外界评价;沿路分布的专业市场建筑形态简陋低矮,城市环境显得缺乏吸引力;大沥高达80%的开发强度,也让实业起家的沥商老板们担忧,没有了土地空间后,沥商未来发展的动力何在?

  沥商的担忧成为横亘在大沥面前的一个挑战。

  在大沥政府层面,相关的“升级”动作频频。去年,大沥推出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同年5月,规划高度180米的南海新地标和华环球贸易广场在广佛路上启建,该项目就是由低端专业市场改造而来,建成后将集大型展贸中心、商场、高级写字楼以及超五星级国际酒店于一身,跻身国际级商业旗舰之列。

  大沥的愿景是,以广佛路上和华环球贸易广场、大转弯装饰材料商贸大厦和华创商业广场这三大龙头项目为示范点,带动整个专业市场转型,同时催生城市更新。

  相比与广佛路这条传统“东西轴”的改造提升,以梁锡华为代表的大沥商人更期待承载千灯湖北延重任的桂和路“南北轴”建设。这个开始聚集金融等现代产业要素的新财富路,堪称大沥与沥商的“未来轴线”。

  作为沥商创一代代表的梁锡华,15岁辍学后就在大沥市场经营一家有色金属小商铺,十年间,他成功建立起“华一百”和“华柏”两大有色金属贸易品牌,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2007年,看准“三旧”改造潜在的市场,梁锡华将资本注入房地产市场,拿下的两块地中,其中一块就在这条“南北轴”上。按计划,这块地上将建设130米的甲级写字楼,为大沥传统产业升级提供载体。

  在梁锡华的商业路径背后,是沥商对于“南北轴”的市场信心。以他多次在关键节点成功转型的经验和眼光,以“沥桂一体”为背景,跨越佛山水道延伸至大沥腹地,串联起桂城和大沥两个重镇,既让“产业过河”,也让“城市过河”的桂和路沿线,已经开始汇集金融等先进城市要素,以金融业为依托的新型都市经济区正在崛起。未来,这条“南北轴”无疑是大沥发展的新“黄金轴线”。

  这一观点得到广佛智城商业地产执行董事舒浩的认可。按照大沥方面的规划,这条南北轴线将拥有5个重要发展节点,包括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广东金融高新区D区等。每个节点的开发都将采用“产业+商住”的模式,既搭建平台让都市型产业集聚发展,又打造宜居产业社区,走“产城人”融合之路。广佛智城商业地产,就是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重要的产业载体。

  “等这条‘南北轴’核心区的整体规划和配套设施建成后,这里将变成高效而经济的办公区,或将形成连广州都市中心都不可比拟的产业集群,并囊括商务应酬、人际交往、休闲、购物等多元化功能。”舒浩说。

  而以沥商敏锐的商业嗅觉,未来,桂和路这条大沥城市“南北轴”核心区,或将成为新一代沥商的聚集地。

  本版撰文:黄艳姿 梁景萍 摄影:卢奕诚 策划:周满奇 何又华 林焕辉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