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
权威荐书·分众阅读
之 文史研究者、爱好者
文/张演钦 陈 荷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推荐:《百年袁家》
作者:王碧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适合阅读人群:文史研究者、爱好者
推荐理由:
本书通过考证、采访、调研、口述等等方式逐次讲述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书中涉及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便映照出袁氏一脉的世纪沧桑,从而见证百年中国的社会纷呈和变迁。书中同时展示近180幅珍贵的照片、家书以及题赞书法等等,具有史料意义和价值,为读者构筑出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带我们重新认识袁家后人眼中的祖辈以及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知。
阅读心得:
写袁世凯的书何其多,近年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显然,《百年袁家》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写袁世凯,而是写袁世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在他离世的这一百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从心理、职业、教育和婚姻等等方面给他的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袁家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跟多数中国人一样,历经民国乱世、日军侵华、国共战争、共和国诞生、“反右”、“文革”及改革开放…… 正如书中开篇袁世凯五个孙女寄语读者所说,“我们之所以支持编写这本书,也是想通过袁家四代百年的感受,道出社会的变迁与进步,能让后代懂得坚持什么,选择什么,信守什么,珍惜什么。”
《百年袁家》作为一本家族史,通过作者大量的考证和采访,跨越了百年的时代大背景,具有很强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书中百余幅老照片是袁家人多年珍藏的并首次公开发表,作者通过多次与袁家后人的访谈,梳理了袁氏家族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给读者一幅清晰的家族史的传承和演变。书中引用了许多目前还在世的袁家后代的回忆记录,用她们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些回忆和对话是如此细腻,对于历史的场景再现带有深刻的印象,这使得全书显得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文笔宏阔,张弛有韵。
《百年袁家》又不仅仅作为一本家族史来读,此书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家庭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反思,以及对当下人的启发和深思。作者把袁世凯还原为一个家庭成员,因为家庭塑造每个人的性格,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有血缘,家风有传承,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微观世家故事离不开时代宏观变迁。比如第五章,袁世凯九子袁克久,上世纪20年代赴美国留学10年,风流倜傥,学贯中西,言谈举止完全是一副贵族和绅士派头。他活了73岁,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被劳动改造,每天一大早,戴着帽子和口罩,穿着一件蓝布中山装,在天津的重庆道扫马路,心底最后的自尊就是不希望别人认出他来。又比如第六章写到袁世凯的重孙袁家宸,1950年从美国纽约经济学院毕业回国,做了一名中学普通的英文老师,经历了一次次政治运动,而他的心理如何一步步接受改造并转变以粉笔生涯终其一生,可以验证时代如何改造了人,时代又如何造就了人。
陈履生
王碧蓉,浙江慈溪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电话访问了王碧蓉。
■ 遇上袁家,遇上历史
问:什么时候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
答:1987年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天津召开教育专题会议,我作为《群言》杂志社记者作驻会采访和报道。那次会议上,我第一次接触到袁世凯的后裔,他们家族中一共有5位民盟盟员,袁世凯嫡孙女袁家菽是天津科技界的代表人物;袁世凯孙女婿柏均和,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我一直对民国史颇有兴趣,感觉一下子就遇上历史了。但那个时候距离写书还是很遥远的事。
真正开始写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想,如果要写一部百年的家族史,没有年过半百、没有一定的阅历经历和成熟心智,是无论如何不敢动笔的。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1980年我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那时起就对伦理学感兴趣,后来又赴澳大利亚生活20年,学习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师,关注家庭和家族史,后来回国,重新阅读、理解和审视百年历史,我想我作好了书写这本书的准备,2010年回国后,我真正动笔写《百年袁家》。
问:是否是因为您所认识的袁家菽等人是第五夫人的后裔,所以选择了这一支来描写?
答: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书的重点是通过袁家四代人的感受,道出跨越百年来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所以从第五夫人这一支四代纵向来写更深入一些;如果从横向来说,袁世凯有这么多的夫人,涉及到这么多子孙,不可能写全;另外第五夫人是袁世凯最信任的大管家,当家理财享有威望,这一支的家风一脉相承,亲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所以我就选择了专门写第五夫人这一支。但在书的开头的部分——袁世凯家族世系表,我是根据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在1922年的撰文——《辛丙秘苑》,列出了袁世凱的十位夫人和三十二位子女的详细名单。
■ 袁世凯的后人和他们无法脱离的时代
问:近年来无论是关于袁世凯的书和影视作品还是比较多的,《百年袁家》特别在哪里?
答:我这本书其实重点不是写袁世凯,而是写袁世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在他离世的这一百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给他的后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遭遇和什么样的经历。
问:袁家家风具体是指哪些?传承下去的有哪些?
答:在家庭中,袁世凯对母亲非常孝顺。诸多电视剧里描写他的生活如何如何糜烂,在他后人看来其实是不准确的。袁世凯在家中很有威严,尽管有十个夫人,但他平等对待,每个夫人都是有名有份,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另外,他设家塾,送孩子去德英美留学,作为32个孩子的父亲,他是尽职的。
袁世凯的后人有着贵族气息,因经济实力和所受教育的影响,这在第二代人身上尤为明显。例如五夫人的大儿子袁克桓,担任了启新洋灰公司和江南水泥厂的董事长,解放初期时,他作为民族企业家,受到了政府的优待和礼遇,是袁家后人中比较有成就的实业家。第三代虽然经历了“文革”等波折,但他们对家风的沿袭也还是比较好的;到了第四代相对就回归平民了,我想这跟时代有关系,因为第四代人成长的年代已经没有了能够保持贵族的氛围。我认为袁家后人的经历都必须跟大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问:当袁家后人遭遇到时代,是怎样传承所谓的“贵族气息”的?
答:袁家后人的故事无法脱离时代,他们家几代就在袁世凯影响之下生活,家庭命运是跟时代在联系一起的。
像袁克桓大儿子袁家宸,可以说是第三代的缩影。1950年袁家宸自美国留学归国,家里还有不少佣人伺候他。由于当时环境所限,学习经济学的他只能在一所中学任代课老师。“文革”时期,他因在课堂上自嘲自己是“房子越住越小,车子越坐越大”而被打倒。对他来说,确实是这样,从大洋房变成地下室、从小汽车变成公交车,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有气度、幽默乐观的自嘲,但是在“文革”时期,他就被当做“忆甜思苦”被打倒了。袁家后人在精神上的自尊时时都会体现出来,他们身上传递出来的自尊、信念和不屈服,可谓就是袁家家风的一部分。尽管第三代人在“文革”时候受到极大的冲击,心理的傲气还是特别明显。他们这代人身上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家教与修养,见人时会很注重衣着——这是对人的一种尊敬。
我见过袁家部分第三、第四代人,“袁家第三代人,均出生于民国时代。民国过来的人,与传统、与现代,两相贯通;与中国、与世界,互不隔绝。”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袁家第三代人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接受采访,回忆、提供照片和资料,也就没有这部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献给袁家第三代的书。
■ 历史远去,人物飘零
问:您的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答: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寻找资料、核实事实是最大的困难。例如第二代人,像袁克桓去英国留学,还有袁世凯的第八子、第九子、第十一子去美国留学,毕竟时代久远,袁家后人都对此都不清楚了,文革时不少资料被毁。我只能一点一点地把真相找出来,梳理清楚。例如关于袁克桓的史实部分,我根据仅有的一点线索,到南开大学图书馆查找《严修日记》,里面有严修带袁世凯3个儿子到欧洲游历的细节,袁克桓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其中的记载,我找到袁克桓在英所念的学校并问到邮箱,发邮件询问。没想到的是,英美这些学校的历史记录保存得很好,学校给我寄来了当年的老照片和一些重要历史资料。《启新洋灰公司史料》一书亦很重要,让我了解到袁克桓作为民国大实业家的一面。《百年袁家》出版后,唐山市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主动找到我,说他们那里还有些袁克桓在任时的资料和照片,但是也暂无办法写进书里了,写书总是留有遗憾的,待以后再补充吧。
问:袁家后人如何评价《百年袁家》呢?
答:我还没有来得及去一一收集他们的评论,但也收到些反馈。比如袁家芯(书中第11章人物)说“这书把爷爷的重点都写了,是我看过的写爷爷最真实的一本书,把他还原成一个家庭中的人。”袁弘哲(书中第12章人物)说“我看了一整天,又在网上订了几十册,王老师真了不起,居然能把书中每个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活动细节都能写出来,看时让我热泪满面。”袁弘淑(书中第12章人物)说“老爷爷是百年前任正式总统,没想到是6月6日前后出版这部书,而且有如此详尽的资料,对先人对后代都功德无量”。
前几天我携书去探望108岁的周有光老人,他对我的书也很肯定,“你能写出这本书很了不起!”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