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俯瞰,道路形成很大的弯,梅林检查站横亘在出入关道路的中间影响交通
英雄难过梅林关(资料图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天军 宋毅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近日,有媒体爆出深圳梅林关将要拆除的消息,引起较大轰动。记者1日从深圳特区检查站获悉,该站至今尚未收到上级关于拆除的命令,也未有任何部门与他们沟通拆除之事。
经过多次的交通组织调整之后,梅林关的拥堵能否真正得到改善?近期能否有较明确说法,羊城晚报记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采访。
超堵 英雄难过梅林关
“英雄难过梅林关”,这是深圳的一句“名言”。早晚高峰期,关口拥堵是“家常便饭”,不堵反而是件稀奇的事情。2007年后,深圳市政府曾两次为梅林关的拥堵道歉。
记者日前来到梅林关采访。早上8时,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车流涌入梅林关,数十辆公交车停在站场内,远处南坪快速路转入彩田路的车辆也堵在立交桥上不能动弹。梅林关进关方向所有的车道被挤得满满当当的,车辆挪动速度非常缓慢,经过公交车接驳站的大巴,从进站到出站,大约要花15分钟。
记者数了一下,经过梅林关的公交车有29条线路,还有27条线路的公交车以梅林关为始发站。梅林关口有一个广场,将从梅林关始发公交车和途经公交车分开成两个场站停靠,站台总共有12个。进入梅林关的车道有十多条,可进入彩田路后就变成4车道,加上从南坪快速、新区大道涌来的车辆,使梅林关拥堵更为严重。车龙绵延数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根据测试记录,2003年梅林关日均进关车辆已达8万辆,梅观路关口段、彩田路以北段高峰期每小时单向车流量为5000辆,堵塞时有发生。2006年11月27日,市交警局现场测试表明,梅林关日交通流量为双向26万辆;在16:00-20:00,双向交通流量为14800车/小时;交通拥堵点主要位于出关方向民乐跨线桥南侧,一般拥堵时间约为25分钟,车辆排队距离约800米。
无奈 多道板斧仍没辙
从2006年3月开始,梅林关多次爆发“黑色星期一”,每逢周一,关口拥堵严重,数万人弃车步行过关。深圳市政府三部门于2007年1月11日发布《关于改善梅林关及周边区域交通状况工作告市民书》,公开道歉,并承诺未来加快多项建设——加快建设福龙路,尽快完成新区大道建设,启动金龙路建设计划,建设坂雪岗大道南段和玉龙路北段,重点完善特区外民乐跨线桥的转向功能。
据称这一系列举措将大大缓解梅林关拥堵,当时收获了一片欢呼声。不过,如今上述工程都早已完成,但拥堵依旧。
2010年传出消息,位于梅林关口的梅观高速收费站将北移至机荷路口,迁移后将大大缓解拥堵,然而,收费站至今仍未迁移。
今年新增了新彩隧道的建设,据说此举又将大大缓解梅林关的拥堵。
一条条的“喜讯”,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永远不变的是梅林关黑压压的车流,被网民戏称为“越道歉越堵”。
从措施来看,政府部门还是做了很多实事的。但记者调查发现,梅林关拥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西长、南北窄的深圳,南面临海或与香港接界,北向交通本来就至关重要,但出深圳的北向高速公路出口仅此一条,压力之大不难想象。更有梅观高速、南坪快速、梅观路、梅龙路、梅坂大道、皇岗路、彩田路等多条要道的车辆在此汇集,这里有特区联检站(梅林关)、公交站(汇聚20多条公交线)梅观高速收费口,现在关外又增加深圳北站这一重要交通枢纽,龙华新区正在崛起。关前数十条道路,进梅林关后变成四车道。这种状况使历次调整均不到位,要解决拥堵绝不能靠“一锤子买卖”,想通过改造一条路或调整一项交通设施即可解决不啻痴人说梦。
曙光 拟拆关立体改造
“梅林关、布吉关等二线关拥堵有望得到改善!”市交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向媒体透露,深圳市已提出了针对原二线关的4点总体改善思路。一是拆除联检设施,拉直道路并新建公交通过线路换乘广场;二是结合地铁站新建特区外方向首末站及出租车停车场;三是完善人行设施;四是结合轨道站点预留交通功能相关的用地开发。据悉,近期深圳市交委已拟定梅林关交通改善计划,将择机实施。市政府正积极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撤销二线关事宜,未来将结合边检设施的拆除,将梅林关改造成为一个立体公共交通枢纽。
市交委有关人士表示,该委提出在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上,拓宽改造梅观高速、改造皇岗路为城市快速路、新建新彩隧道连接彩田路与新区大道、五和大道-南坪连接线和坂银大道五项新建和拓建道路工程,缓解梅林关交通拥堵。目前,梅观高速拓建工程和新彩隧道已开工建设,新建五和大道-南坪连接线、坂银大道和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均已进入工程设计阶段。
据介绍,市交委还将加快建设快速公交路网,提出近期率先建设联系华强北和坂田的皇岗路-五和大道试验线建设,提升跨二线公交运能和速度。
关于这些说法,7月18日羊城晚报致函深圳市交委,19日得到了确认。据深圳市交委规划处王韶文介绍,以上规划均属实,但要等二线关联检设施拆除后方可实施。至于提请撤销二线关的文,是由深圳市发改委提交省政府,再由省政府提交至国务院,目前国务院已发文至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部门,正在征求意见中。
二线关何时撤
拆关撤关若得不到国家层面的批复,治堵方案只能是一厢情愿,实际上——
二线关早已形同虚设
提起梅林关的拥堵原因,不可避免地涉及二线关。从地形地貌上说,目前发生拥堵的地方,正好处在山口的狭窄处,如同“华山一条路”,进入关内的通道“别无它途”,从而导致了拥堵,拥堵点正好是梅林关的所在。此次有关方面透露的解决方案,也是以拆除梅林关为前提。如果拆关撤关未得到国家层面的批复,那么一切都只能是深圳市的一厢情愿。
二线关自2000年以来在争议声中一直矗立,但有关方面也进行了逐步的改革,关口的作用渐次弱化。2003年5月28日,内地居民可凭身份证直接在二线关特检站申办“边防证”,工本费2元;取消《机动车辆进出特区查验证》及每车3元的收费。随后,深圳二线关发生了两次标志性事件:2005年元月1日开始,取消特区边防证的收费;2008年元月1日开始,取消边防证,内地居民直接凭身份证进入特区。
到了2010年,深圳特区扩容至宝安龙岗,二线关检查站实际上形同虚设,岗亭无人执勤,行车无人检查。事实上,深圳市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进一步弱化了二线关的作用。深圳多条连接原特区内外的地铁,从未设过检查站。
深圳官方的态度也在起变化。2008年国务院到深圳调研时,当时的深圳高层实际对二线关还是持保留态度,有高层认为,只有留住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才能留住“深圳特区”的牌子;只有留住“特区”的牌子,才能留住深圳特区立法权。但是,时至今年,除了深圳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时再次提交撤销二线关建议之外,据悉深圳市政府也正在与国家有关部门商谈撤关。
无论民间还是官方,抑或实际上,深圳二线关的存在价值已经“消失”,物理意义的二线关拆掉也只是早晚之事。但是,说梅林关改造就此走向坦途,尚言之过早,因为类似这样的呼声与自我陶醉,在深圳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深圳二线关的去留,在本世纪初不到八年时间内,两次牵动国务院调研组南下深圳。包括2003年新华网开展一场“深圳要撤二线关,中央不批,为何?”的大讨论,引发近万网民参与,声势绝对不低于现在。但两次调研组得出一样的结论:二线关暂不能撤,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政协委员建言
为保证深圳的交通畅通,撤二线关可否分两步走,铁丝网清理放在第二阶段
先撤路中间联检站吧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学虎7月18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对于二线关十几年撤不掉这个问题,总结了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各种政治考量,比如当初一些人认为,没了二线关,深圳特区就“特”不起来了,还有人觉得二线关可以起到对香港安全的屏障作用,可以在关键时期防止对香港的冲击等等;另外一种考量,则是经济因素。
张学虎说:“我个人觉得,我们一定要放到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研究二线关问题。二线关撤关可以分成两步。第一阶段,可以保留二线铁丝网。这些铁丝网前几年还专门进行了加固和维修,可以在一定时间保留,可望在必要时候发挥其特殊作用,但是,建在路中间的联检设施,可以先撤掉。
“深圳目前的几个关口,都是深圳交通拥堵点。光是每年在这些关口浪费的时间、增加的污染,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所以,我主张先撤掉这些设施,保证深圳的交通畅通,同时也保护深圳的环境。
“第二阶段,就是要围绕二线铁丝网进行清理,实现特区内外融合发展。二线铁丝网让深圳变成两元结构,特区内外两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围绕这个铁丝网周围的违法建筑、非法利益也非常多。二线(关)由于管理权限问题,导致其周围的军产房、小产权房非常多,各种餐厅、种养也很多,在下一步的清理中,应该交给深圳统筹管理。”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