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上,形式主义曾多次兴风作浪,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号召全党“揭破它”,“切实改掉”这种毛病。邓小平同志亦曾多次痛斥这一顽疾,认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可惜,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当前,形式主义不仅没有绝迹,反而有抬头之势,甚至成为某些地方、某些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工作习惯。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只图形式,不重实效,其危害不可小视。其一,延误发展时机。搞形式主义的人,喜欢花拳绣腿,不想解决任何问题,用形式主义去做各种工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收不到任何实际效果。更有甚者,不负责任地铺摊子、上工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凭感觉、拍脑袋决策,没有问计于民,导致决策失误,给发展带来更大的损失。其二,劳民伤财。搞形式主义的人,为制造热闹场面,或唯恐给领导的掌声不响、给领导的鲜花不艳,往往强制性地要求群众参加,耗时误工难以计数。本来有些花销可以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现在却成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其三,损害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是讲求实效、注重实干的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的取得,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形式主义与党的传统、作风格格不入。同时,形式主义产生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促成形式主义。凡是有形式主义的地方,就不难找到官僚主义;凡是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的地方,形式主义就盛行。如此交叉感染,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威信。
形式主义居“四风”之首,形式主义不除,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难禁。摒弃形式主义,一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实干要付出汗水,空谈则只费口沫,避难就易是人类行为选择的普遍法则。只有当实干成为风气和时尚,形式主义才无藏身之地。二要加大监督与处罚力度。对于各级、各地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不能单纯看材料、听汇报,而要实地进行考察;对于领导干部工作的评价,要重过程、重结果而不是重开始;对于假动作、假场面、假数字、假情况、假典型,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付出代价。三要引导群众抵制形式主义。制造“形式”需要群众参与,需要群众“捧场”,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又奈何不得。通过引导群众认清形式主义的表现、危害,形成抵制形式主义的自觉,无疑有助于遏制形式主义的蔓延。四要领导干部与形式主义绝缘。形式主义的滋生,与部分领导干部喜之、乐之有关,上级喜好形式主义,下级就会投其所好。领导干部既是形式主义的制造者,也是形式主义的消费者。领导干部厌恶、拒绝形式主义之时,就是形式主义绝迹之日。
官僚主义是联系群众的绊脚石
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反官僚主义”纳入“三反”运动;周恩来同志曾列举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并对此进行严厉批评。遗憾的是,官僚主义至今仍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时时危及党和国家的事业,成为联系群众、执政为民的绊脚石。
官僚主义的形成,既有历史、现实的原因,也有个人、体制的原因。官僚主义是封建主义的余毒,是“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一切为了做官,做官就有一切,少数党员干部信奉的这一观念,正是“官本位”意识的反映。官僚主义的形成,与集权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权力过分集中,加上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容易导致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同时,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清楚“我是谁”,没有摆正个人的位置,没有理顺个人与集体、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自我意识膨胀,自我感觉良好,是催生官僚主义的重要因素。
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干部与群众在感情上就会产生距离、形成隔阂,进而失去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同时,官僚主义是腐蚀干部、滋生腐败的温床,有的官僚主义本身已陷入了腐败的泥潭,官僚主义不除,腐败问题难治。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曾说:“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官僚主义的本质是缺乏责任感、事业心,工作得过且过,其结果是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良机,延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克服官僚主义,需要强化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领导干部要明确“我是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克服官僚主义,有赖干部制度的完善。现有不少干部是通过任命方式产生的,由于“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就难以感受群众的价值和力量。如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加大群众推荐、评价的力度,让群众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更多的话语权,并实行群众满意度定期测评制度,领导干部就不敢怠慢群众、藐视群众,联系群众、善待群众就有了足够的动力。克服官僚主义,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科学设定权力边界,合理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形成权力之间的有效制衡,有利于克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领导干部一旦确立了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形成了民主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官僚主义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享乐主义是消解剂
将最大限度的感官刺激、感官享受视为人生追求、人生价值,可谓之享乐主义。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开始崇尚享乐主义,甚至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是共产党人的品格与传统。享乐主义为何堂而皇之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与人生观扭曲、认识偏差有关,也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关。少数党员干部信奉享乐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因而人生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以享乐作为人生取向、价值追求,也就容易忘记党的性质与党的宗旨,人生观扭曲是享乐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社会上流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甚至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于是利用职务便利,尽行享乐之事,认识偏差导致享乐主义盛行。
享乐主义是消解剂。一是消解人的精神。一旦染上享乐主义,就会萎靡不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泯灭人的精神与斗志,扼杀人的进取心与创造性。二是消解党的形象。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年斯诺等到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正是从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中看到了红军的力量所在、中国的希望所在。享乐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传统的颠覆,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形象的伤害。三是消解社会风气。享乐主义沉湎于物欲追逐,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奢侈性消费、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等享乐主义观,解构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发社会风气的改变,奢靡之风正是享乐主义支配下的行为。四是消解社会和谐与稳定。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容易引发利己主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利益冲突。如此,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局面也就难以建立起来。
清除享乐主义,矫正人生取向是基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是清除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清除享乐主义,有赖制度安排。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评价机制缺乏激励、选择功能,难以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去享乐。建立权力和责任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使其无心、无暇享乐,这是清除享乐主义的制度保障。清除享乐主义,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通过传统教育、舆论引导,强化对于艰苦奋斗传统的共同记忆,营造推崇艰苦奋斗的社会氛围,是清除享乐主义的社会基石。
奢靡之风当休矣
最近一个时期,在少数机关、部分党员干部之中滋长了一股奢靡之风,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遏制奢靡之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奢靡之风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对政党、国家、社会、个人的危害和影响不可低估。其一,奢靡之风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中国共产党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奢靡之风的出现,丢弃了党的艰苦奋斗传统,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党的形象、党的威信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同时,党内奢靡之风的蔓延,催生了社会上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之风。其二,奢靡之风危及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如果漠视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致力于改善民生,却醉心于挥霍享乐、追求奢靡,必将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离间党群干群关系,最终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其三,奢靡之风消耗社会财富。奢靡之风蔓延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凸显社会的贫富不均,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引发心理失衡。其四,奢靡之风腐蚀人的心灵和意志。党员干部一旦追求物质享受,讲排场、摆阔气,奋斗的意志势必消沉,进取的动力势必消退,由此导致不作为、乱作为,贻误发展时机。
遏制奢靡之风,要注意从源头治理,坚持多管齐下、常抓不懈。一是筑牢抵御奢靡的思想防线。遏制奢靡之风,首先要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奢靡之风的危害和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必要性。为此,要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从政道德作为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党员干部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以制度遏制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有利于厉行节约、不能铺张浪费、不敢挥霍无度的制度体系,是遏制奢靡之风的关键。三是强化对奢靡之风的监督检查。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对奢靡之风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借助媒体及其他方式及时披露和通报。敢于暴露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对问题遮遮掩掩,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四是领导干部带头拒绝奢靡、崇尚节俭。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领导干部率先崇尚节俭,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真正回归艰苦奋斗的传统,才能遏制奢靡之风。
撰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陈金龙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