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呻吟,多了温暖--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少了呻吟,多了温暖

2013年08月04日14:25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少了呻吟,多了温暖

□艾里香

  作家安妮宝贝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销量上,还表现在她作品中宣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新出的首部散文精选集《且以永日》(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安妮以自控和敏锐的个人性优美文体,让人读到她触动人心的安慰与幸福。

  安妮宝贝从1998年开始以这个笔名写作,至今已15个年头。对很多人来说,安妮宝贝式的忧郁,安妮宝贝式的沉默,安妮宝贝式的麻布长裙,似乎就是他们所有人心目中的“另一面”。安妮散文的主题,大致不外乎男女情爱、人际邂逅、家人亲情、即景惜物、感慨生死、敬畏命运和反思写作七个方面。这本《且以永日》,安妮的散文以“诗经”作为编选脉络,叙及爱、情感、家人以及生死、神圣等命题,保持着安妮独有的文字质感,也给了人们一个窥视她真实内心的契机。

  安妮散文中写得最多的是“爱”。安妮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圣哲式的爱的箴言,而是普通人从心底体贴出来的直白感受。如《爱人》中说:“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地喝下去。你的身体需要它,感觉自己健康和愉悦。以此认定它是一个好习惯。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再如《恋情》中说:“内心有着沉实恋情的人,不会让身边的人轻易察觉……他们让身边的人觉得空气里有情缘的美好自在,而不是荷尔蒙的腥臊味道。”此时,安妮并非一味的反抗或标新立异,往往倒是返璞归真的直率坦诚。

  安妮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去参透世间的喜怒哀乐。她的文字无疑是清醒冷眼的,令人心惊的,和陌生人之间无言的交流,想象中完成的潜对话,几乎是安妮作品的主干。如《旅行夜车》:“整辆车子,被一种全神贯注的不可遏止的张力控制……车厢里的人一言不发,全部被那个可怕的司机给镇住了。我却喜欢他。他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男人,但技术高超。只有自信的人才可以肆无忌惮。”这样的文字无须求证于当场和当事人,只需印证于读者的共同体验,而安妮很善于抓住这种体验。

  安妮还用充满灵性的笔墨,将生活空间的林林总总,快速转换为如花似梦的美学形象。安妮用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世界的关系。比如《栀子》中,因为忘记浇水,带回家的一小把栀子花,隔夜枯萎了,因此她想,越是美,死便越显惨淡。她还想到栀子的另一面:“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这白色香花代表夏天的开始。如同一个女子不可捉摸的个性,无法调和的缱绻决绝。就是要这样地,被你无法得到地深爱着。”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安妮对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

  安妮的写作一直伴随着争议,她因清冷凛冽的风格,和字里行间的小资情调备受追捧,但又被批评“太文艺”、“太矫情”。她的书伴随着许多人度过敏感忧郁的青春期,但也有不少粉丝在年届而立之后对她倒戈相向。在《且以永日》中,安妮回首十多年来的争议写道:“十余年写作,伴随着作品的争议一直像暴风雨一样。我的心却在这些风浪里越来越静。也由此看到自己的局限,个体的局限,思考与实践之间的局限,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局限。”她称作品被读者以各种方式各种层面去解读,被剧烈地夸赞,剧烈地攻击,都是一种孤独,对她来说,重要的是持续写出新的作品。

  《诗经》中说:“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安妮固然说了许多写作的甘苦,但更多还是把写作当作聊以度日,并从中取乐的方式。阅读中,感觉安妮的语言干净、简短,没有拖泥带水,少夸饰,仿佛冬天的树,枝干分明,疏朗却不干枯,有着内在的生机。而我最大的感慨,就是书中少了无病呻吟的做作,多了生活的温暖,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