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正史中,有一桩被称之为“六·一六”的事件,指的是赫赫有名的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一事。1922年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命令驻广州的粤军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并以大炮进行轰击。孙中山事先得到消息,登上永丰舰,率海军讨逆,并电令北伐军回师靖乱。粤军炮轰总统府,成为陈炯明叛变革命的凿凿铁证,写入当时的国史。
然而,海外有学者挖掘大量当年的档案后,认为此事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伦斯,利用美国驻华使馆的情报档案认为,当时政变的主谋,是粤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当时陈炯明不在广州,远在惠州老家。而且,台湾学者高宗鲁,在广东省档案馆的粤海关英文档案中,发现了英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这些海外文献,与台湾的国民党记录,互相佐证,“六·一六”事件的原貌得以重现。
据1988年台湾版《国父实录》的说法,6月15日晚十时,孙中山的广州总统府值班室,接到“某军官”的电话,说今天夜里粤军恐有不轨行动,请孙中山速离总统府。孙中山的秘书与卫队长杨虎,听闻后马上行动,凌晨三时,他俩即搀扶着孙中山离开粤秀山(即越秀山,也称观音山)脚的总统府。
政变的粤军,恰恰就在16日凌晨三时许,开始包围总统府。拂晓时,粤军第一师第四团的数十人,想要缴卫兵的械,总统卫队见寡不敌众,愿意缴械。粤军不知是计,刚一进府里,卫兵突然齐射,杨坤如等人全数倒毙。为了尽快攻下总统府,粤军在观音山上支起了土炮“三响吓之”。这就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由来。
陈炯明事前究竟知不知道粤军的密谋?没有在档案中发现证据。不过整个粤军对孙中山的北伐都是抵触的,双方的对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线。据美国使馆档案文件记录,6月22日,石井兵工厂厂长陈永善曾告诉美国副领事侯士顿,说孙中山有一段恐吓粤军的谈话,并称其为“六·一六”事件的直接导火线。孙中山当时说:六十余营的粤军不谅解我的北伐,政府缺钱,日日索饷……似乎非达兵变之目的不止……这种横蛮的军队……我现在决定处置的方法,下令要他全数退出省城三十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不难以武力压服人。人说我孙中山尽扯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实心弹,乃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
当时,孙中山麾下有10艘军舰驻扎在广州。护法舰队三艘主力舰之一的“海圻”号排水量接近5000吨,装备2门203毫米主炮,10门119毫米副炮,12门47毫米副炮。孙中山所讲的八英寸口径炮,指的就是“海圻”号。
6月16日4时,孙中山登上了永丰舰。17日下午,军舰对广州城的炮轰开始了。在两个小时内,先后发炮达六十余响,才暂为停止。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