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风雨桥的代表作——程阳桥
名家讲古之侗寨
孙 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
马鞍寨地处林溪河河道曲折迂回处的左岸。这里因常年河水冲击、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山间坝子。坝子东面靠山,从山脚下伸出一片形如“马鞍”平坦之地,马鞍寨就建在这个坝子上。全寨有175户人家820人,由陈、杨、吴、梁四姓组成,均为侗族。农业以水稻为主,种植以杉木、油茶树等。据传,马鞍先民在此落寨居住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以后,马鞍属大营洞所辖,民国后期为八江区林溪乡马鞍村公所所在。
鸟瞰马鞍寨,村落坐落在曲水三面围合的半岛上,与周围的田园形成辐射状,民居团状式聚集在中间。鼓楼立于坝子中心突起的台地上,鼓楼前有一块鼓楼坪。村民的住宅围绕着鼓楼向外向下层层展开。这些马鞍村的民居是典型的侗族风格的吊木脚楼,目前还存4处古屋,其中鼓楼坪南侧台地下的陈家老屋据说已有150年的历史,房主为清道光年间从龙胜坪等地迁来。寨内有六条呈环绕状的路道,构成村寨的“骨架”。在村边的河岸上,是一条环绕村寨周边的石板路,这条环形的石板路与进村口的两条路相交,构成了村寨内部的交通主线。村内除了林溪河提供灌溉水源外,还有从山上下来的泉水。泉水在山脚下汇集成一块块水塘。村民的饮用水,主要是山上引下来的泉水和3口古井。程阳桥西头的“月牙井”,是马鞍寨神话传说中侗王下马饮水,放马鞍而变成马鞍寨的地方。过去,马鞍寨内有“一坪二楼三门四庙”,即一个鼓楼坪、两座鼓楼、三座寨门、四个土地庙,这些古建筑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现在村中的三间七檐的鼓楼是上个世纪80年代按原貌重建的,也是该村现在唯一的鼓楼。马鞍寨的古碑石雕保存较多,共有35块。在居民木构住宅之外环绕着平展整齐的稻田,稻田之外,林溪河沿村而下,两座规模宏伟的风雨桥——合龙桥和程阳桥——就分别架在河流的上下,寨子的两边。
马鞍寨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尾的程阳桥。桥始建于1912年,为三墩四跨五楼的最为壮观的侗族风雨桥。桥的两侧为石砌高台,三座梭形石砌桥墩上叠圆木出挑,上架粗大的木梁,木梁两侧有瓦顶的雨披以防止风雨侵蚀。桥面上修造长廊覆罩,桥头和桥墩的位置分别修建三檐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的桥楼。桥边立有一块“永济桥”碑,叙述了村寨和桥梁的历史。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