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估值为每年500亿元。全球范围内各类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人,中医医疗(含针灸)机构8万多家。的确,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研究与认识逐步提高,而追求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中医也将逐步被人类所研究与了解,并不断造福人类。因此,说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中医的价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一位德国大学教授如此评价中医,实在是有远见的。如何看待中医呢?事实上,正如商业人士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所有传统的东西在市场竞争中都处于弱势。这一观点无疑也是适用于当前中医的处境的,比如股市中医板块总是不见起色,比如中医医生自己觉得中医没人信,自己没信心。
历经千年的中医,现实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事实上,认识中医,必须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历史经验或者历史文化,都不是完美的,更不是完备的。中医也一样。那么,如何来正确认识中医呢?或者换个方式说,中医对我们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文化名人方舟子曾著述《科学地看待中医药》,他提出“我们首先应该把中医理论和中药(以及针灸等传统疗法)区分开来”,并认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同时他又强调,“我们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质疑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医药。某些中药、中医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药物、疗法一样,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
其实,笔者认为,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医,必须首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中医是如何看待“人”这个生命体,中医如何看待人“生病”这回事;其二是,中医为什么能治病,而且历经千年的积累与检验,而且中医还能治愈西医已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病。
思考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中医理论。其一,中医理论是如何看待生命与“生病”。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这就意味着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有着天然的关系。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朴素的世界观,但这也并不与近代科学研究对世界的认识相违背。
再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是一个如环无端的东西,如一个空空的圆,这符合太极概念的含义;两仪即阴阳;“生生之谓易”。这可以理解为万物运动变化不息皆在于阴阳,故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事实上,阴阳是古代思想家认识自然规律的基本概念,而中医就是建立在这种以阴阳来对世界万物对立统一规律高度概括的基础之上。
如果说“阴阳”是对宇宙中一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两类事物的总概括,那么“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种物质运行中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与失衡,可以理解为是阴阳学说的延续。五行学是以五种物质运动的特点来将自然各种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做类比,推演归类得出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事物的五行属性,并非五行本身,而是对世间万物的性质作用及其运动相互联系的特点的一种类比与归纳。
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万事万物都受到整体的制约与调节,警戒太过和不及的。以此来解释自然,既能说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的生态平衡;以此来阐释人体,意味着肌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说。中医五行学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平衡。
依据阴阳和五行说,可以分析,人体顺应阴阳四时运行的变化,同时肌体能保持内在的生理平衡,那么,疾病就不会轻易发生,反之,由于外因或内因,人体阴阳失衡,或者人体内部失去动态的平衡,那么,疾病就会发生。
其二,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有学者提出“整体——平衡”论: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各器官协调平衡运行的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有了“整体——平衡”观,就可以通过疾病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来判断疾病对人体整体平衡破坏的环节和程度,如阴阳失衡与五脏六腑亏虚等,最后得到对疾病的本质性认识(即诊断),根据认识,通过各种方法来恢复被破坏的整体平衡(即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建立了以阴阳互动、动态平衡为基础的整体平衡生命认识论,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只有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才能将局部病变和整体情况密切联系起来,认清楚疾病的全貌。“整体——平衡”观使得中医学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来探究内部规律成为可能,这也使得中医对生命未知奥秘的探索,超越微观分子水平,走上了与现代医学迥异之路。事实上,类似神农尝百草以生命亲身体验、验证疗效、不断探索、积累药性药方与治疗经验并不断传承,正是中医生生不息的源泉。
“整体平衡”是中医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以这种观点来看,疾病只是人体整体平衡破坏后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疾病只是现象,是标,而人体整体失衡才是根源,是本。这是符合生命科学法则的,因为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生染疾病的概率就会提高。事实上,相对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更重在标本兼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医可以治疗被西医宣判死刑的疑难杂症病人,如一些恶性肿瘤癌症、白血病等。对于器官性病变,西医一般采用切、割、换器官等医疗措施,而中医则一般从人体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标本同治。
可以这样说,中医不仅是中华瑰宝,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中医的价值将逐步被人们重新发现,并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尽管中医传承千年,但也历经劫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竟动议取消中医,中医大师施今墨奔走呼号力挽狂澜,时值汪精卫岳母患痢,遍请西医无效,而施今墨为其诊治,开了几服药,一诊即愈。从此汪精卫再也不提取消中医之事,后来还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
施今墨可以说是保住了中医的血脉,其弟子也是桃李满天下。其中有著名白血病治疗专家孙一民,施今墨亲自为其改名“逸民”为“一民”,孙一民从医六十多年,在继承先师医术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从甘寒养阴法,调理气机法、清脑法和软坚散结法等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创立了30多个药方。其中,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葶苈五子汤”,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四鲜汤”疗效独特最为知名。
孙一民最后一位关门弟子侯巍认为,尽管中医在疗效上,特别是疑难杂症,并不输于西医,但中医仍然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跟随孙一民20多年的弟子刘玉洁也谈到,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这个世界难题,先师孙一民1985年至今治疗白血病患者数千例,其研究成果1999年获得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但尽管如此,仍然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可见弘扬中医之难。受先师孙一民的托付,他们一直致力于筹建一所中医治疗白血病专科医院。他们认为,目前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恢复自信,不以疾病为中心而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医个体化治疗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估值为每年500亿元。全球范围内各类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人,中医医疗(含针灸)机构8万多家。的确,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研究与认识逐步提高,而追求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中医也将逐步被人类所研究与了解,并不断造福人类。因此,说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一点也不为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