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最大回族聚居区的女阿訇--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走近中国最大回族聚居区的女阿訇

2013年08月14日11:2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走近中国最大回族聚居区的女阿訇

  新华网银川8月14日电(记者艾福梅 宋婵婧)马红梅“开学”的女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南关道道渠清真大寺,一楼是供穆斯林妇女做礼拜的礼拜殿,而二楼则是教授穆斯林妇女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律教法的教室,旁边有小净室。两间房子又通过走廊与男寺相连。

  这是已经拥有9年“开学”阿訇经历的马红梅待的第三座清真寺。2005年考取阿訇资格证后,马红梅先是回到自己老家的清真寺,之后被请到吴忠市苏家滩清真大寺当“开学”阿訇,2012年8月,道道渠清真大寺建成后她来到这里。

  阿訇是波斯语的音译,为伊斯兰学者、教师的意思,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女阿訇是中国的“独创”,反映了宗教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及信教群众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女阿訇在女寺或清真寺开设的女学中为穆斯林妇女讲解经文,传道授业,指导她们如何生活,并为她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宗教服务。

  马红梅告诉记者,她现在教着三个班近百人,学员程度不尽相同,有的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教起,有的却已经可以诵读古兰经。

  “每天三个班轮流上课,上下午都会排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何时来学习。斋月里来的人最多,她们都很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马红梅说,以往受场地和条件制约,多数穆斯林妇女不能到清真寺里听阿訇讲解宗教知识,因而不少穆斯林妇女不会念《古兰经》。

  马红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小时候便在清真寺学习阿语和宗教知识,结婚后她又去当地一所阿语学校学习,最终通过宗教部门组织的考试成为一名女阿訇。

  “当我成为一名阿訇,我的目标和责任就是把我所知道的关于伊斯兰教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穆斯林妇女,提高她们的宗教素质,让她们学会宽容,多做善事。”马红梅说。

  与马红梅不同,在吴忠市吴南清真大寺所设女学中当阿訇的马桂霞出生于一个宗教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备受尊敬的阿訇,对于她们的宗教学习管得很严,所以她10岁就能念《古兰经》全文。如今她的姐姐和弟弟也在不同的清真寺当阿訇。

  记者在僻静的吴南清真大寺见到马桂霞时,穿着黑色长袍、头戴花色头纱的她正带领30多名穆斯林妇女诵读《赞圣词》。

  “现在来寺里学习和做礼拜的穆斯林妇女越来越多,我经常给她们讲《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要求,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马桂霞说。

  与男阿訇长期待在清真寺专注于宗教事务不一样,女阿訇们除了完成阿訇的职责,还要照顾家庭。“平时我早上6点半到9点上课,大概10点左右就能回家照顾老人、干家务活,但是斋月里我基本上一天都在寺里,每天都要等到晚上开斋以后才能回去。”马桂霞说。

  “虽然忙碌了一些,但好在家里人都很支持,也让我少了后顾之忧。”她说。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这里生活着228万回族群众,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穆斯林妇女也有学习宗教知识的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清真寺积极开办女学,穆斯林妇女终于也有了宗教活动的场所。

  “从逐年增多的女寺和女学,可看出国家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对穆斯林妇女的重视。吴忠市基本上90%的清真寺都开设了女学,这在以前很难想象。”女阿訇马金燕说。

  去年,马金燕与另外4名女阿訇同20多名男阿訇一起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古兰经》诵读培训班,这让她欣喜不已。

  “授课的老师是曾去阿拉伯国家留学的大学阿语教授,这次学习对我的教学提高很大,”马金燕说,“真希望以后还有更多让女阿訇学习的机会,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传授给穆斯林妇女。”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