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家祠修复后将开放--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区家祠修复后将开放

2013年08月16日07: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区家祠修复后将开放

区家祠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了大量木料。

  投入600万元进行修缮 进展慢难在住户动迁

  文/记者 廖靖文 图/记者 骆昌威

  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芳草街的区家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投入600万元危破房改造资金,由区家祠管理方越秀区国土房管局聘请专业文物保护修复单位修复,重现清代书院祠堂的风貌。有区氏族人报料称施工进度慢,担心修复过程烂尾。记者近日走访区家祠的管理单位、住户和设计施工方,了解修复遇到的问题。

  街坊心声

  昨日本报报道,街坊李孝全说:“希望能快点修缮好。区家祠不仅是区氏后人的,也承载了我们街坊的许多回忆。”

  区氏族人

  昨日本报报道,岭南区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区炳全表示,“我们很支持将区家祠建设成广府文化展示园地,打造成越秀文化的新名片。但看到现在区家祠的修缮断断续续,很担心会烂尾,拖个十年八年,让人心急如焚啊。”

  权威释疑

  动迁还未完成:住户不愿离故土

  1955年之后,区家祠作为公房出租,此前一共有32户直管公房住户居住其中。2011年开始,广州市和越秀区着手进行区家祠二期修复工程。“根据文物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腾出公房住户进行永迁安置,能够使文物得到更有效保护。”越秀区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黄维真说。

  “安置房在金沙洲,能跟这里比吗?”住在东巷的住户区先生并不愿意搬离区家祠,一则安置房的地段环境比不上芳草街,二则区氏后人世代住在这里更有归属感。根据居民的诉求,越秀区房管部门又在区内腾挪出一部分直管公房,优先考虑作为区家祠住户安置点。去年8月12日,年久失修的西巷1-4号房屋发生坍塌,加速了政府推进修复区家祠的进度,西巷12户公房住户陆续搬离。目前,西巷仅余1户居民尚未达成搬迁意向。但有20户居民的东巷,搬迁进展却比较缓慢。

  流程需要时间: 从申报到施工用了一年

  按照文物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越秀区国土房管局在2011年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将区家祠(第二期)进行“修旧如旧”的修复,市国土房管局于2012年3月批复:同意将危破房改造资金600万元用于区家祠二期修复工程。

  2012年6月,600万元资金落实后,越秀区国土房管局立即申请立项,并得到批复同意。同时根据文物法的规定,委托了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设计资质的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修复设计方案,并报越秀区文广新局审批通过,又按照专家意见完善了方案。

  今年4月17日通过工程公开招标,确定中标单位为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自上世纪60年代就从事岭南古建筑修缮工作,其古建筑事业部近年负责了荔湾区陈家祠、番禺沙湾留耕堂、海珠区黄埔古村等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具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证书等7项一级资质。

  工程于4月30 日开始进行前期施工准备,从已经坍塌的西巷1-3号开始修复。施工过程中,却反复牵起波澜。部分区氏族人质疑施工单位“闭门施工”未办施工许可证,后来又质疑施工单位不具备文物修缮施工资质。在主管部门现场回应的情况下,5月28日下午,部分区氏族人用铁链锁住区家祠大门,拒绝施工队进场。

  越秀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待区家祠二期修复整治完成后,将坚持保护和合理使用的原则,将其建设成广府文化历史展示园地向公众开放,并对区家祠作专门介绍。

  工程暂停原因:

  尊重历史改方案 重绘图纸需时间

  住在芳草街的余小姐说,“都没人管,任由大门锁着,工程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她希望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也能提升周边的环境”。

  然而,文物古建筑的修复并没有想象中容易。目前正在进行的西巷1-3号修缮,在木楼梯框架完成后,热心的区氏后人区永江先生却发现与记忆中楼梯的位置有偏差。“这里由于曾被改动,去年又完全坍塌,设计时是参照了东巷楼梯位置的,但区先生发现有偏差后,我们马上报给文物主管部门及专家评审修改图纸。”施工项目主管郭先生说,在等待图纸更改审批期间,只能暂停工程,因为古建筑修缮必须按部就班,根据图纸再重新锯木制作。

  西巷:

  仅余1户居民尚未达成搬迁意向

  东巷:

  有20户居民,搬迁进展却比较缓慢

  区家祠建筑群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占地约13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32平方米。中路祠堂主体500多平方米,东西两侧厢房(又叫东巷、西巷)占了1000多平方米。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