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8月16日电(王阳 任沁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高亢嘹亮又略带悲情的唢呐声把村里屯外的乡亲们聚拢起来,人群中间四位乐手端坐在农户家门口的土台上。
两人吹笙,一人敲镲,中间老者两只手各持一支唢呐,唢呐插入两个鼻孔,用鼻子吹响两支唢呐,嘴里还悠闲地吸着香烟。
丧事主家门口高挂白旗,门前往来宾客熙熙攘攘,家人亲戚披麻戴孝,相互作揖行礼。
这是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寺后村正在举行的传统丧事,为这家人演奏乐曲的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鼓吹乐班伊家班。其中演奏唢呐的64岁老人伊双来,除了拥有伊家班第八代传人的身份以外,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鲁西南鼓吹乐以其质朴豪放、高亢激昂、热情洋溢的风格,在中国民乐中独树一帜,尤以《百鸟朝凤》闻名中外。
在嘉祥县郊坐落的武氏祠,保留着关于鼓吹乐早期作为宫廷雅乐的记录。明朝之后,鼓吹乐逐渐在民间流行,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变成中国最为重要的俗乐之一。
中国民间的鼓吹乐手由来已久,往往都是承袭祖传技艺,平日里他们都是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一旦遇有婚丧嫁娶、生辰寿日、家族贺谱、拜师收徒、开业庆典等“行事儿”,鼓吹手们就相互“当客”,集合一处“上事儿”,为事主们施展各自的技艺才能,用艰辛的劳作补贴家庭生计。
伊双来的父亲伊正银在鲁西南地区艺名远播,有“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的说法。“我幼年丧父,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伊双来向记者说起自己的从艺经历,“其实也是迫于生计,15岁开始领班,从那时候开始就骑着摩托车、带着音响家伙事儿,在附近村镇表演,远的还去过河北”。
伊双来的演奏,音色宽广豪放,声音洪亮有气势。他还将杂技应用于演奏,还吸收了魔术、灯光等多种特长和技巧,常以“火烧葡萄架”“二龙戏珠”“双龙吐须”等节目博得观众阵阵喝彩,逐渐形成了伊家班的演奏形式:鼓吹乐与杂耍相结合。尤其是杂耍,在当地农村可谓家喻户晓,这也使鲁西南鼓吹乐更富有民间娱乐性。
鲁西南鼓吹乐不单单是一种民间音乐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活生生的民间礼俗。
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说,在农村,极少有人家在婚丧嫁娶时不请鼓吹乐班来助兴演奏。办事人家请乐班伴奏虽然有烘托气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理由是遵从乡土民俗”。
满家班传承人满明斌乐师对记者坦言,如今跟着他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担心这项技艺将来会后续无人。
伊双来同样遇到了培养继承人的难题,他没有强迫儿女继承这门艺术。目前,儿子在东营市当厨师,两个女儿有时候跟班。“为了传承祖辈留下的民间艺术,我也一直在物色,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目前,一批颇有造诣的鼓吹乐手年龄偏大、退出演出,使一些绝技失传;一部分优秀曲牌曲目保存不善,面临佚失;一些古老乐器被现代乐器取代而濒临失传;再加上单纯的鼓吹乐表演已经难以获得商业市场的欢迎……这都让民间艺术生存压力日益倍增。
现实难题加速了民间礼乐和传统习俗的消逝。尽管政府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保护、教学、挖掘、整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尤其受资金制约很大。
“不得不承认的是,民间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直接导致了乡土技艺水源渐枯、根本渐疏。”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长期关注中国文化的保护问题,“其幸者,民间绝技终将走向舞台艺术成为纯艺术的欣赏对象;其不幸者,若只是进入博物馆与历史书,活生生的文化或将变成记忆中的遗产。”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