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材国画作品
王楚材书法作品
本月12日,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省书协共同主办的“王楚材书画作品展”在广州图书馆珠江新城新馆举行。“直到现在他身罹重疾的弥留之际,才得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举办了这么一个书画展。”省文联主席刘斯奋不无感叹地说。
年届七旬的王楚材,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他专事书画艺术数十年,但本次书画展是他个人在国内首次举办的大型展览。画展举办期间,王楚材卧床不起。而展览中的作品除家人提供以外,将近60%的书画创作都是从亲友师生和社会各界借调而来。由于作品并非为展览专门准备,因而更显其朴实率真的性情。
广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纪光明表示,王楚材艺术成就高,但由于性格内敛,其艺术贡献不为外界熟知,本次展览目的是让大家认识这位“气格高古”的艺术家。
■成就
劲气内敛,特立独行气格高古
本次书画作品展,可以视为王楚材艺术成就一次较为完整的巡礼。在展出的100多件书画作品中,无论是大至八尺、丈二的字画,还是小至扇面的小楷,甚至题画达几百字、书画并茂的佳作,全面呈现了一位艺术家多年来默默无闻的艺术探索。其中书法类以草书作品为主,而画作则以山水题材居多,行云流水般的笔墨、深幽的意境都令人叹为观止。
王楚材自小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6年考入广州美院的前身中南美专。经过长达7年的正规训练后,他正式踏上了艺术之路。由于家境贫困,王楚材被迫放弃了昂贵的油画生涯,改而学书法。他师从岭南书法名家阮退之、麦华三,深受钟繇、王羲之、傅山历代名家影响,逐步形成自己风貌。
王楚材认为,书法家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定位,集中精力专攻某一字体,只有深挖字型的内涵,才能有所成就。为此,他选择了小楷作为自己的专攻项目。小楷的妙处在于小中见大,概括能力很强。王楚材将摩崖石刻的浑穆气象融进小楷中,以收“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以极简的语言将复杂的内容表现出来。
王楚材在草书方面也有相当精到的表现。他既不赞同过于重视形体的死板,也反对过分活泼的轻浮。他舍弃了草书常见的连带飘动、流畅华美,而使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结体严谨而又舒展,增添了“石气”与“画意”。“现在也有青年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因缺乏王楚材的天赋和功力,成功的并不多见。”中国书协顾问、省书协原主席陈永正说。
在绘画方面,王楚材同样卓然有成。油画的功底赋予他良好的色感,而书法的基础也为他的运笔增添简约写意的质感。“他的山水画看似貌不惊人,缺乏时下流行的所谓‘冲击力’,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平淡天真的中庸之美,虽不浓烈却意味深长。”刘斯奋介绍说。
“王楚材的艺术成就没有被世人充分认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正天表示,这次作品展,为人们提供了一次对他重新认识的机会。
■探索
追慕古风,潜心追寻艺术本真
在王楚材的艺术人生中,最突出的一面,在于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探寻。“他以古人作为标杆,不仅学效唐晋名家,更甚至上溯至先秦、两汉,从钟繇和汉简的章草中汲取书法精华。”陈永正表示,与流行的大众化审美不同,王楚材的书法保持着一份朴拙、内敛和老辣,带着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苍茫气息,犹如“枯藤老枝”般遒丽天成。
“如果有人说王楚材的字是五百年前写的,都会有人相信。”纪光明表示,由于《书谱》和《平复帖》笔迹苍莽,同属“阳春白雪”一路,因而曲高和寡。这也使得王楚材蒙受了不少批评。“有人乍看起来便觉得他的字不美,他的字其实很耐看——很多人或许能把字写得很漂亮,但像王楚材这样对书法本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却不多。”
在纪光明看来,王楚材对《书谱》和《平复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书法本体研究转型的重要尝试之一。“现在书法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兰亭序》这些被誉为正宗、主流的法帖,而是向不被以前帝王、文人、士大夫重视的高古作品汲取养分。”随着对历代法帖的研究完善,书法家的视野也因而变得开阔,未来书法的发展也将更为多元化。
与书法相似,王楚材的国画也取法传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关注黄宾虹的作品并进行研究。经过反复雕琢洗练,他终于捕捉到黄氏山水的神髓。在王楚材的画中,既能找到黄宾虹的动感,也能找到作者本人匠心独运的色彩处理,精细之余却不流于甜俗。
王楚材对自己画作的要求也同样苛刻。无论是位置、虚实、线条、墨点的经营,都经过他的反复掂量。“有些画家10分钟就能画出一幅,而他作画时则要用心去一点点地点、一层层地染,创作一幅作品至少要花上10多天。”他的女儿说,因为精益求精的缘故,王楚材从来都不是一位“高产”画家,也拒绝为市场创作,只随兴挥毫赠予亲友。王楚材甚至还多次婉拒了个人办展的机会,而每一次的理由都是“火候未足”。“他的艺术定位很高,一直都在完善自己的艺术品格。”纪光明说。
■艺德
重道尊师,热心公益不求闻达
除了独到的悟性,王楚材的艺术成就与其天真的艺德不无相关。广东省书协副主席丘仕坤就将王楚材定义为一位“真人“、“善人”与“恩人”:“他把别人当作恩人,别人也把他当作恩人,体现一位艺术家应有的情操。”
在朋友的心目中,王楚材尊师重道的品格最具感染力。尽管年少家贫,他到老师家中作客时都总要捎上两袋水果。20多年来,他一直将阮退之的相片放在家中的显要位置,甚至让不少客人误以为相中人是王楚材的父亲。而本次展览上的不少诗文,就来自他的老师阮退之、麦华三的作品。其中一幅画作还是王楚材在病榻上完成的,表达自己对先师教诲的念念不忘。
王楚材还热心书法公益事业,尤以“书法进军营”系列爱国拥军活动备受好评。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书协与广东省军区机关签约共建,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此外,王楚材还参与打造省书法最高奖项“南雅奖”等多个品牌活动,拓展了广东书协的影响。
40多年来,曾受教于他门下的学生数以万计,老、中、青、少皆有之。“只要学生将字拿给他看,他便能‘见字知人’,而且‘因材施教’,因应学生气质给予点拨,让他们临摹最适合的法帖。”王楚材的女儿回忆,有时书协经费紧张,王楚材在各地奔走之余,甚至还赠送自己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为办展筹集经费。尽管如此,这位曾为众多同侪办展不遗余力的书法工作者,却从未为自己出过一本作品集、办过一次作品展。
“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工作者,一辈子没有离开艺术。”纪光明总结道。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杨向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