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医疗领域的问题,光靠查查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正之风,仍需要对现有的医疗医药体制进行制度性的变革。
近期以来,医药行业频频爆出行贿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葛兰素史克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其部分高管被立案侦查;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内部人士自曝赛诺菲曾向四地79家医院503位医生,借“研究经费”名义支付超过169万元费用。随后,诺华也被曝给医生推广费以换取药品销售量。
药品是特殊商品,普通消费者不能决定其用药,医生占有很强的主导权力。正因为这种决定权,使得药品销售商业贿赂泛滥,而医疗系统也随之成了商业贿赂的高发区。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医药行业内的商业贿赂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该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由于医院、医生、药品、医疗设备等诸多环节利益交织,使医药行业反腐形势极为严峻。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存在系统性腐败问题,这成为政府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阻力,因此政府可能会进一步整顿医药市场以推进更大的改革。
在笔者看来,由于药价和民生密切相关,医疗界此时来一场大的反腐运动,本无可否非。不过,令外界普遍疑惑的是,在外企频频被查的同时,却迟迟不见本土药企遭遇有关部门造访的消息。有多位外资药企人士在和笔者交谈中,对此均表示很困惑和不平:为什么只针对外资药企?
本土药企没有被查,是否就说明它们比外企更“纯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医药代表指出,目前跨国药企在华通过医药代表和学术会议展开的药品推广,已经相对合规。反倒是部分本土药企由于没有诸如美国海外反腐法规的制约,以及行业自律的约束,可能在行事上相比外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谈到“赛诺菲事件”时,钟南山院士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药商的情况要更严重。在此舆论环境下,本土药企是否存在问题,必须有所查,否则,有失市场公平,也会给人歧视外资、设立市场壁垒的感觉。
此外,在跨国药企医药代表被羁押的消息频出的情况下,却一直没有传出与涉事跨国药企相关的受贿方被抓的消息。难道说,这些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只抓医药公司一方,不查受贿方,深度和力度都远远不够,解决不了整个行业的根子问题。
在笔者看来,医药反腐应该“加把火”,一碗水端平,不要给人虎头蛇尾、抓抓典型走过场的感觉。我们欣喜地看到,日前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正当竞争专项治理行动。这一专项行动自8月15日开始,将持续三个多月至11月底。其中,近期因外资药企行贿事件而引发外界关注的医药购销、医疗服务领域成为治理重点。
不过,专项治理行动对打击医药行贿问题会有一定作用,但仍难以完全解决问题。要解决医疗领域的问题,光靠查查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正之风,仍需要对现有的医疗医药体制进行制度性的变革。接连曝出的外国药企在华行贿消息,反映的实则是中国医疗体制本身的痼疾。在这一系列丑闻的背后,是经费不足、大部分收支需要依靠销售药物的医院。医生吃回扣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医疗机制,医药公司行贿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于中国的医疗体制。
据笔者了解,中国约有70%的药品通过医院销售,打通医院相关科室和有处方权的医生,把自己的药推向大医院,是销售潜规则,几乎各家制药公司都会去做,无论外资还是国内药企。葛兰素史克涉案高管梁宏称:“一种药品上市,必须与各个部门打交道,多一个涉及药品的环节,就有可能多一层腐败。但从根本上讲,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才是最大的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多年间医药行贿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国,从内部到外企,目前已经十分普遍。医药反腐应该从上到下,全面审视,仅凭针对药企展开一场小规模的运动,势必难以使整个医药营销体系改观。而医药不分家导致的药企向医院和医生行贿,只是整个利益链条中的一个部分,真正问题在于整个医疗体制,医疗改革任重而道远。
赵兵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