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实施组群发展托起汉江生态经济带--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实施组群发展托起汉江生态经济带

2013年08月27日07:49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图文:实施组群发展托起汉江生态经济带

湖北日报讯 图为:“红河谷”城市组群规划示意图

  图为:谷城至老河口公交车开通

  图为:丹江口大坝

  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水相通、地相连、习相近、人相亲,经贸合作由来己久。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和汉江经济带在全国全省地位的上升,三地相互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目前已具城市群的雏形,正逐步发展成为鄂西北一个重要的经济联合体。为加快推进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地将通过规划引导、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打造汉江流域的重要增长极、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锋示范、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老河口

  重铸明星城市“小汉口”辉煌

  “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寥寥数语道出老河口曾经的繁华。

  曾几何时,“小汉口”的美誉一度被人遗忘。

  风起荆楚,潮涌汉江。近年来,老河口大力实施“1331”工程,抢抓一个河谷组群发展历史机遇,做实大城市、大园区、大产业三大支撑,抓好南部新城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力争把老河口建成中西部经济合作发展的示范城市,汉江经济带明星城市,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丹、河、谷“金三角”的核心城市,重铸“小汉口”明星城市辉煌。

  “1331”工程夯实腾飞基石

  行走在老河口经济园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宽敞明亮的大道,沿路塔吊高耸、焊花飞舞,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奥星粮油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老河口大手笔建设工业大平台,为企业发展抢占了新机遇。

  2006年,奥星粮油公司入驻时,老河口经济开发区还是一片正待开发的处女地,各项基础设施刚开始起步。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油脂、循环经济、生物科技、铸造6个特色产业园区连片发展格局,东风创普、万盟数控、楚凯冶金等100多家企业纷纷入驻。

  良凤择林而居。循环经济产业园“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招牌备受青睐,今年以来,一批批客商纷至沓来,3亿元太阳能集热面板、2亿元电动垃圾清运车等18个项目正在洽谈中。目前,20万吨还原铅综合利用、30万吨废钢炉料再利用及汽车轮毂制造等13家企业先后踏入这片热土。预计“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将达50家,年实现产值350亿元。

  农产品加工园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已建成2.84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6家,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水果加工、辣椒加工等产业集群。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老河口市确定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力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集整车制造、数控机床、精密铸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链,相继引进万盟数控、新癉变压器、山江重工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

  借助楚凯公司,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拥有葛洲坝水泥余热发电、楚凯冶金还原铅、业茂再生等10多家,循环经济已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龙头领跑,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带动了老河口农产品加工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老河口已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11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30%以上。

  “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经济升级版

  为夯实河谷组群发展的产业支撑,今年以来,该市紧盯建设千亿级产业目标,谋划了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辟经济发展新格局。

  实施工业“3611”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即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全面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油脂、纺织服装、循环经济、生物科技、铸造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16年,六大特色产业园年产值全部过100亿元,全市工业产值跻身于千亿元行列。今年上半年,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6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7.4%;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53.3亿元。

  实施农业“2611”计划,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特色农业强市。“2”即加快发展两大产业,以奥星粮油、劲旺油脂、常香油脂为龙头,整合全市油脂加工资源,联手打造油脂之都;以湖北千丽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万寿菊产业,建成6万亩的连片种植基地,建设万寿菊加工特色产业园区。“6”即抓好汉江优质林果、小麦良种繁育、生态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生态渔业和现代畜禽养殖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11”即加快推进11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仙鹤社区一期24栋建筑9月底即将完成主体工程,红河谷社区已开工,8个乡镇试点正在同步推进。

  实施第三产业“4611”计划,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建设老城区环中山公园、南部新城环中央商务区、物流产业园、临空临铁经济区4个商圈;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河谷新城内外环和电子商务6种交通运输和流通方式;打造一条以中华梦幻谷、太平古街、红河谷等星级景区多点支撑的环梨花湖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河谷组群提升城市能级

  2011年岁末,襄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老河口市、谷城县组群发展,把河谷新城建设成襄阳大都市的副中心。

  2012年9月25日,襄阳市成立河谷组群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河谷组群发展。

  先行先试,思想引领。老河口与谷城签订了社会宣传、文化、新闻、网络框架合作协议;开通了重要新闻直通车,联手举办青年相亲会、唱响河谷电视歌手大赛等活动。

  2013年3月11日,襄阳正式批准老河口市、谷城县两地区域合作规划。

  3月30日,襄阳市召开河谷组群发展动员大会,拉开了探索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实现组群发展倍增效应,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大幕。

  4月18日,河谷两地城际公交正式开通,迈出了区域合作的坚实一步。

  4月27日,河谷组群发展第一次会商会召开,就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项目建设等方面工作达成协议。

  5月30日,河谷组群发展第二次会商会议召开,审议了《关于组建襄阳市河谷组群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方案》,并就部分事项达成初步共识。

  6月27日,襄阳、老河口、谷城各地金融机构签约支持河谷组群发展暨政银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现场授信248.95亿元。

  8月9日,河谷组群发展第三次会商会召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均衡有效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各项支持河谷组群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老宜高速、302省道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加速推进,撑起了经济腾飞、城市蝶变脊梁,为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建成区60平方公里、6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呼之欲出。

  敏锐的投资者从两地融合发展新路嗅到商机,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老河口。投资75亿元的中华梦幻谷国际养生度假区、投资70亿元的路口电站、投资60亿元的中央商务区、投资50亿元的红河谷生态旅游、投资50亿元的奥星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开工建设。

  2012年,老河口市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3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省第一,6项主要经济指标襄阳市第一。今年上半年,14项经济指标的总量和增速位列襄阳市前三甲,其中招商引资总量和增速、外贸出口总量3项指标位列第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谷城

  抢抓组群发展机遇建设全省工业强县

  2011年岁末,襄阳市提出推进老河口市和谷城县组群发展,谷城县积极响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高起点规划,引领河谷新城发展。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河谷组群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目前已完成并通过襄阳市规委会审议;按照河谷组群发展总体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和修订完善城北新区、子胥新城、石花小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东进北拓、相向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全面推进40平方公里城北新区、21平方公里子胥新城、21平方公里汉江国家湿地公园、15平方公里石花小城市等规划的实施;与省社科院签订了《关于进行“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一揽子计划协议书》,对汉江经济带河谷段综合开放开发试验区进行前期研究,以科学规划引领组群发展。

  大气魄建设,落实基础设施保障。加快河谷大桥、骨干路网及配套设施、铁路、航运通道和物流航空等基础设施融合,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推进项目,包括316国道改扩建、子胥新城双阳大道、汉江湿地公园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河谷公交车实现两地互通;河谷大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各专题报告评审已完成;老宜高速公路正在进行地面附着物调查,房屋拆迁评估已经完成;汉江堤防整治,已委托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编制可行性报告,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融合式发展,强力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坚持用活用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张“国牌”,全力推进再生资源园、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大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湖北三环、骆蓄、金洋、银纺等企业集团;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园区作为新城新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同时,按照“一区六园”的园区格局,进一步规划了4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建成后将形成1平方公里的骆蓄工业园、2平方公里的美亚达工业园、10平方公里的再生资源园、16平方公里的“城市矿产”示范园、3平方公里的三环工业园、3平方公里的贡品加工园,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区、循环经济先导区、中国桥城和亚洲锻造中心。

  互动化沟通,着力营造合作氛围。强化属地责任意识,按照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图要求,建立推进河谷组群发展的协调沟通机制,形成战略共定、规划共绘、基础共建、项目共推、产业共展(共同发展)、政策共用等五大共识。

  丹江口

  支撑汉江生态经济带

  近年来,丹江口市突出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重点产业,把江南汉十公路沿线建成百里工业走廊,把江北丹郧公路沿线建成百里生态农业示范区,把汉江环库沿线建成百里生态旅游带;绿色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百万亩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百亿县(市)建设;集聚化发展新型工业,强力推进丹江口经济开发区和六里坪汽车工业园两个“百亿元园区”建设;品牌化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抢抓发展机遇,弘扬移民精神,加快建设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丹江口市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东风,积极策应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定位,精心规划,确立了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江南新型城镇工业带、江北现代生态农业带,以及以武当山为龙头的环库山水文化旅游带的“一城三带”发展战略。先后聘请国内顶级专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十二五”规划,对库区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和通盘规划,编制出台了《丹江口市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有347个项目被纳入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初步规划。以丹江口城区和六里坪镇、均县镇、习家店镇为节点,以汉十高速路、库区汉江沿线、丹郧公路为轴线,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力争用五年时间把该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健康示范区和湖北省脱贫奔小康先进县(市),为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对于“红河谷”组群建设,丹江口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实施的河谷组群发展战略,必将对丹江口产生深远影响,“丹老谷”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格局,谱写崭新华章,“丹老谷金三角”呼之欲出。“丹老谷金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今后,各地部门工作对接机制、项目申报联动机制如何尽快建立,重大项目如何加强合作以求共赢;如何深入研究对接、融合,非常值得探讨并值得加强进一步的交流、落实。

  据了解,2012年11月,丹江口市曾组团奔赴近邻老河口市考察学习。今年1月,老河口市和谷城县党政考察团一起到丹江口市进行了学习考察,有关该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活动渐趋活跃。

  汉江生态经济带期待“三人行”

  随着河谷组群建设如火如荼,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有了更大的“梦想”:邀请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共同参与,形成“红河谷组群”,进而打造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

  “老河口、谷城和丹江口依汉江毗邻而立,三地相距均在40分钟车程内,空间布局和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一样,我们希望三地组群发展成为汉江上的‘武汉’。”朱厚伦说。

  据朱厚伦介绍,河谷组群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下游是引江济汉工程区,均有相关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和生态补偿,而汉江中段还是个空白,各自为政不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汉江生态及水资源保护。“越是发展不够,越需要科学发展。‘红河谷’城市组群建立后,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

  谷城县委书记艾文金认为,三地产业既有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同产业,也有各具特色的“绝活”和品牌,这既可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又可开展分工协作、完善价值链。“‘红河谷’组群是汉江经济带城镇密集地区,城区连绵成片后,面积有望超过200平方公里,人口有望突破100万,成为鄂西北一个跨地市的新兴增长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秦尊文表示,国家在关注长江干流经济带发展的同时,也应支持汉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实现汉江支流与长江干流的经济对接。

  目前,三地共建“红河谷”的共识已经形成。今年1月,老河口市和谷城县党政考察团一起到丹江口市考察,三方决定共同搭建规划、交通、旅游、经济协作平台,共商重大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汉丹铁路电气化改造及延伸、316国道改线、302省道升级、汉江沿线综合整治开发等工程,共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红河谷”城市组群空间战略规划》,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组稿:余海波 刘兵 孙勇 阮班明 肖英强 摄影:丁建辉 陈华平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