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十三甫路35号,这一独栋的两层小楼颇有韵味,二楼还能看到罗惠良医药的字样。
和平西路23~29号历史建筑的斑驳旧窗。
和平西路半个世纪前曾集聚40余家中医诊所 如今临街商铺多变作生鲜商店
45号线索 和平西路
提名人 古粤秀色、韩兼善、冼建春
点评专家: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
历史意义:和平西路的建筑基本是以简洁的折中主义的设计手法及现代主义手法为设计理念。
23~29号连体建筑,二层基本都有木格窗的前廊,作为诊室或居室的前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三层基本是居住功能,呈弧形折线状的阳台富于变化。屋顶有些有装饰的山花,但现状改变较大。尤其是29号,二层前廊使用了新罗马砖券造型,还保留了原貌的玻璃隔扇窗。窗格既有较传统的上下冒头,又有中间简化的玻璃窗格,简洁明快、主次分明。31~37号连体建筑,二层以上是以直线和弧形折线外挑阳台交替设置,变化有趣。中间的公共楼梯间的竖向窗子和两侧的线脚,加强了建筑的竖向构图。顶部还保留了“宗光建筑”承建商的商号。
中医私人医馆是中国传统社会医疗机构的主体,及至近代,西医院才在中国植根。但民国时期广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医院,中医师多数仍散布在私人医馆和善堂中。清末民初,十三行西侧的冼基、上西关的洞神坊是远近闻名的“中医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冼基医馆纷纷迁至附近的抗日路(今和平西路),形成新的“中医一条街”。
数百米长的和平西路,曾集聚了40多家中医诊所。如今,路上商铺多卖冰鲜食品,不时散发着鱼虾腥味。然而,抬头上望,连排商铺的上方,窗花墙饰华丽、栏杆铁艺精美,如果目光足够锐利,还能发现民国时期的“某某医生诊所”招牌至今尚存。
文/记者莫冠婷
图/记者顾展旭
中国传统医疗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单独执业的医生或坐堂开馆、或上门施诊。以十三行西侧的冼基、上西关的洞神坊一带为中心,西关中医馆林立。抗战胜利后, 中医馆逐渐聚集于冼基附近的抗日路(今和平西路)开业,原在洞神坊一带的医馆迁至龙津路。
昔日中医街 诊所多名医
如今71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韩兼善,如今每周在十三行国医馆出诊,深受患者爱戴。他回忆说,在1956~1958年公私合营的风潮下,和平西大部分的中医诊所纷纷歇业,“中医街的医师去向有三,一是转到卫生所或卫生院;二是到专业医院工作;也有到学校担任老师,我父亲韩绍康选择到1956年开办的广州中医学院当老师。”
2007年,传出旧城改造即将覆盖和平西路一带。听此消息,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冼建春老师马上联系一些老中医对和平西路一带逐家逐户进行“摸查”,钩沉出半个世纪前和平西路40多位中医师的住址。据此制成的名医街景观缩影,如今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保存。
昔日翰墨香 今飘鱼腥味
近日,记者与韩兼善、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冼建春老师、网友古粤秀色重走和平西路一带,发现旧日中医馆,如今受黄沙水产批发市场影响,临街商铺多变作售卖冰鲜鱼虾的商店,鱼腥味、冷气不时飘出路中。然而,仍能看到一些老屋保留着当年的玻璃隔门、趟栊门、高高悬挂的“大公中医联合诊所”等招牌,提示后人这里曾是名医云集的中医一条街。
韩兼善说,过去的医馆几乎都有体现西关浓郁风情的趟栊门,趟栊门外是玻璃屏风门;第二道门是横架着十几根圆木的趟栊门;第三道才是真正的大门。走进诊所,里面摆放着酸枝茶几、云石酸枝椅;诊堂内,墙上挂着执业证书和患者送来的“健康拜君赐”、“愈我顽疾”等酸枝镜画,看脉诊台由名贵实木制成。“但现在几乎消失了。”
指着和平西路50号这座连排七栋、高四层的大体量建筑,韩兼善回忆说:“名医刘赤选就住在这里,旁边还住着许玉书、叶伯良、庄省躬、庄伟雄几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往东走,是和平西路31~37号,“何蔼谦、孔昭鉴中医师曾分别在33号、35号执业。”继续往东,在今清平医疗门诊部西侧是和平西路23~29号,23号二楼还保留了“大公中医联合诊所”招牌,29号上方的九格满洲窗尽管封尘但无损华丽。
从和平西路拐往数十米外的十三甫路,35号一楼“荔湾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秀丽门诊部”大门紧闭。二楼悬挂着一幅“罗惠良医药×”(注:最后一字模糊难辨)招牌,以及上方蓝绿相映的满洲窗整齐排列,流露出民国时代的韵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