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星
我们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一群普通公民,温饱皆有余,暂时还不担心明日的生活,对周边的一切也只关心生活中所能触及的柴米油盐,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心思去想象那些。从柴静的书中感受着一些边缘人的生活,也开始思考着社会生活的现实真的是错综复杂。
一个德国人卢安克来中国农村支教,他给予孩子们的一种无言的身体力行的教育,一种慢生活慢思想的浸透,他在教孩子们,也被孩子们教育着。没有过多的现实教育,只是一些生活中的陪伴,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失败是引起人们的关注重点。他所践行的是与这个社会的不适宜或是相反的观念。看的人有时觉得愕然,可你不觉得他的观念有错,但你也无法反驳他的观念的错误。有时你会觉得不安,就如书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向那份向往的自由自在时,心底会有一种失落与慌乱,在那一种有悖常理的社会里,那种安全感与被依靠感失落了,于是心底开始变得没有依靠没有谱了。
就如对孩子的教育,现在的父母都有些不喜欢现行的教育方式,可真能放弃的又有几个父母,怕误了孩子的未来,怕承担孩子将来的责任。怕得太多,于是只有跟着社会前行,也只有压着孩子接受那些非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那教育体制下变得不再像孩子,只是一个读书机器。
谁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家属区旁的立交桥下,那车队又出现了,一支由面包车小卡车组成的车队,车上写着防漏、漆顶等字样,那一车上装下了一个家的全部。停靠在桥下空地上,摆开家什,拿出炉灶开始生火做饭,车上散发出来的六六粉味。一个小炉子生着柴火,也有带着小煤气罐的,在那边炒着土豆、青菜,大多做着手擀面,那一家一家的还有带着几岁小孩的。孩子围在锅旁看大人忙碌。我不知道我居住的这个城市的房屋真的那么容易漏水吗?他们这么多人每天都能接到活吗?心中会有许多疑问,心里虽有些许同情,可觉得更有许多不理解。不能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吗?不能去租一套房吗?还是愿意这么在外漂泊着,或有其他的原因这么生活着。像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大篷车》一样,他们这样生活是为了享受那种浪漫吗?可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难道不难受吗?还要忍受城市陌生人的白眼和城管的驱赶。晚上一家人蜷缩在那小车里,在那过往车的路边真的能睡得安稳吗?
从《看见》中感受着社会的边缘人和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也跟着思考些关于这些人与我们相近或接近的一些心态,感受着他们的苦痛与心底的不满意。从中接受一些心底的洗礼,学着去面对生活,接受并学习一些对人对社会的看法,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