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苑广阔
工人干活受伤,老板拖着赔偿款一直不给。法官上门要钱,老板说什么也不愿出钱。两人的谈话,被老板儿子尽收耳中,他觉得父亲做法欠妥。28日,他瞒着父亲凑齐了赔偿款,独自到法院帮父亲结了案。(8月29日《现代金报》)
面对这个明事理、懂是非、尊重法律的孩子,做父亲的既应该感到惭愧,也应该感到骄傲。而对社会来说,这件事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当前法院判决的“执行难”问题。
从这位搬家公司老板的衣着穿戴、家庭情况来看,他是完全有能力支付这笔6万元的赔偿款的,但是他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并且摆出一副“爱咋咋地,就是不赔”的架势,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老赖”行为吗?而对于他的无赖行径,法院却似乎毫无办法,如果不是这个懂事的儿子动用自己的红包钱,替父亲赔付了这笔款项,那这起纠纷还不知要到何时才能解决。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每个“老赖”都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儿子,也不是每个儿子都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替父亲“还债”。换言之,官司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了结,完全是出于偶然、出于幸运。对于更多欠债不还、有钱不赔的“老赖”,最终还得靠严格执行的法律来威慑。具体到这起赔偿纠纷中,既然这位“老赖”父亲放出话来,让法院去拍卖自己的房子还债,那么法院为什么不启动司法拍卖程序,看看为了6万元的赔偿款,拍卖他价值上百万的房子,他会不会着急,会不会马上拿出钱来?
说到底,农民工维权不能依靠别人的“好儿子”,面对民事纠纷中的“执行难”,还得要法律硬起来。法律硬起来了,“老赖”才能软下去,债权人的权益才能得到维护。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