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反思西方现代观念

2013年08月30日14:57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反思西方现代观念

安塞姆·弗兰克,罗得之妻明白了,被动的怀旧会让人变成石头。

  ▲艺术家德尔克·施密特的作品《图像泄漏》中,他“恶搞”了英国石油公司BP的标识。在2011年墨西哥湾泄油事件中,BP公司有选择地发布有利于自己形象的新闻消息与图片。

亚当·阿维凯宁名为《CSI:DNR》的老照片,图中家族医生为树诊断。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8月24日,“万物有灵”一展在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万物有灵”始于安特卫普,已巡展到柏林、伯恩、维也纳和纽约,OCAT深圳馆是亚洲第一个展出“万物有灵”的艺术机构。该展览展出30位西方艺术家的32件作品,试图呈现出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某些局限,是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司空见惯”的现代认识提出挑战。

  回归“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缘自“泛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简言之,泛灵论支持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在19世纪晚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殖民主义和对科学的信仰达到巅峰。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重新引入“万物有灵论”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并认为泛灵论驱动了世界许多宗教的诞生。

  据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介绍,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启发观者,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思维,平等地看待、关注和接受其他群体、物种、现象的存在事实,从而不仅只局限在对自我和已有经验的观看和预设里。部分参展作品还特别针对自然、劳动及资本三者的关系提出质疑。

  借“万物”反观人类社会

  自然物件与人之间存在某些互动关系。展厅中央陈列出好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来自美国艺术家吉米·德拉姆。他看待石头的方式有别于常人:石头可能曾是平常不过的事物,只是经过时间沉积,成为石头。

  “例如逗狗玩的橡皮球,如果主人不是经常用这个橡皮球逗狗,那么这个橡皮球就会变成石头了。”安塞姆·弗兰克介绍道。而在“橡皮球”的一旁,陈列着一块外形酷似心脏的石头,似乎应验出该作品的标题:“罗得之妻明白了,被动的怀旧会让人变成石头”。

  参展艺术家莱昂·费拉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用了从2001年至2007年近6年的时间,集合了43幅精选的纸上拼贴。他的纸上拼贴作品《罗马观察报》借“万物”的视角反观人类社会。

  他的作品把新闻报道、历史与艺术史结合起来,展示出现代文明的冲突。选自《罗马观察报》讨论当代道德问题的文章,并在上面贴着教会折磨异教徒的画面。它们表现了西方理性表象下隐藏的恐怖现实,画中描绘了从宗教裁判所、南美殖民地到近代的军事独裁和阿布格莱布监狱。

  记录草间弥生的纪实影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展出关于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影像《草间的自我删除》。1967年,实验电影人尤德·亚尔库特拍摄记录了草间弥生在纽约居住的16年间所表演的“裸体偶发艺术”。

  通过影像可以发现,在创作人们熟悉的大型绘画、雕塑之余,草间弥生还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她组织人体彩绘节和反战示威。影像《草间的自我删除》可视为一部关于草间弥生的艺术实践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的代表性纪实影片。

  展览持续至10月27日。

  展讯

  时间:8月24日至10月27日

  地点: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