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蚁族”们的梦想 何处可安放?

2013年08月31日07:1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蚁族”们的梦想 何处可安放?

  著名作家方方做客南国书香节,新书《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大学生奋斗话题引热议:

  日前,著名作家方方携最新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出席南国书香节的签售、演讲等系列活动,引发了关于“蚁族”奋斗话题的热议。

  今年被称为“最难毕业季”,《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就是反映“蚁族”大学生毕业之后生活状况的作品。与此同时,她的另一部经典作品《万箭穿心》也首次推出了单行本,关注的同样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贫寒子弟实现人生梦想有多难?涂自强是否只是“徒自强”?接受本报专访时,方方详细讲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剖析她眼里的“涂自强”们的个人悲伤与时代悲伤。

  文、图/记者 吴波

  被遗忘的“涂自强”们

  当我们被以“农民工、下岗职工、流动人口、校漂族”为主题的各式媒体报道所吸引的时候,却忘了这一群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被埋没在各种字眼之下,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蚁族”。

  方方的新书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是因为她第一次将这群被遗忘的“蚁族”生活写进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的涂自强,强烈地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蚁族”。

  在小说中,作者以充满真挚同情的质朴文笔描述了一位山村青年艰辛奋斗的短促人生:涂自强生长在湖北农村,是家乡唯一的大学生。依靠乡亲们凑钱和自己一路打工,才勉强交上第一年学费;此后又在学校食堂打工四年,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为了节省用度,四年都没回家。

  即便如此,种种艰难都没有毁掉涂自强天生的乐观精神,在他的眼里,遇到的都是好人,自己能够从农村考上大学,已经是天大的幸运。然而正当他准备深造考研的时候,父亲因为他们“在上面没有人”,祖坟遭到修路破坏,气急之下撒手人寰;母亲也因老屋遇暴雪倒塌被压伤了腿。将母亲接到武汉的涂自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承担了生活的全部重负,没有人脉、没有背景,为谋生疲于奔命,而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母亲又带来更深的忧愁。涂自强终于积劳成疾,得知生命到了肺癌晚期后,他把母亲安顿在寺院养老,自己则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不为人知地默默消失。

  “自强梦”出路何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笔下的那种凭一己之力改变命运的人生在今天还有没有可能?方方借这部小说提出了这个问题。30多年前,潘晓在《中国青年》上发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困惑,引发了一场全国青年关于人生意义是“为人”还是“为己”的大讨论。方方当时正是一个大学生,也在学校参与了讨论。她坚信“只要个人奋斗就有出路,这个国家的未来就有出路”。然而,个人奋斗在今天似乎遭遇了新的质疑。

  方方告诉记者,小说主人公涂自强是一名山沟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与比自己早出生二三十年的大学生靠考大学“鲤鱼跃龙门”不同,头顶的光环已不足以为涂自强铺就人生的坦途。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窘迫,谨慎地开始梦想之旅。

  方方说:“我相信很多期盼成功、急于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都会有这样的志向,都会觉得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能够实现梦想。而事实上,的确有些人做到了,尤其是他们的前辈。但轮到他们,这变得十分艰难,有时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努力的时间也变得相当漫长。”

  涂自强遇到了那么多好人,也接受了他们带来的温暖;纵使遭受挫折、困难不断,他却从不怨天尤人,极少抱怨,对世间真情和周围的人都报以感恩之心。这些虽然给小说增添了一些亮色,但无法改变其悲怆、绝望的基调。方方在写出人性最温热的那一面的同时,也丝毫不回避生活最无情的那一面,将深刻的批判性隐藏在对人物命运有条不紊的叙述中。

  小说主人公坚信自己有的只是一颗坚强的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它们可让自己变成最强的那一个,“如此,我的一切才都有可能性”。但是,善良、乐观、勤奋、坚强……他身上那么多的正能量都没能帮他在大城市里从容地站住脚,“自强梦”始终没能实现。

  实则是草根阶层的悲伤

  小说最后,作者通过主人公同学之口,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果然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小说中的“个人悲伤”,实则折射出社会的“集体焦虑”,也是整个草根阶层的悲伤。比如,在书中,厨师说,“大学读了也没用。穷人家的孩子,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有钱人的孩子,不读也有好工作等着。”这样一语中的的对白引发很多读者的共鸣。“升官发财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所致,而今这个时代将之放得更大了。”方方坦言,“年轻人面临这样的‘世道’,大家的茫然几乎相似——不知道眼前的路通向何方?”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方方一直对底层报以深挚的感情,投下关注的目光,这份悲悯的情怀也同样延续到这部新作上。

  对于涂自强这个人物的塑造原型,方方告诉记者,“生活中有太多涂自强这样的案例,他们令人担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梦想,令人唏嘘。我感叹,要是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我同样逃不脱这样的个人悲伤。”当知青时,方方曾在砖厂做过4年的砖瓦工。后来通过高考,她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并当上湖北省作协主席。但在当下,涂自强虽然也受到高等教育,贫寒子弟却再也不能像当年了。

  她告诉记者,“好几年前,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个农村孩子一路打工,步行到武汉来上大学,交学费时拿出一堆零钞。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蚁族’,说的是大学生毕业后,蜗居在城乡接合处的艰难生活。我也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比方,修电脑的小伙子、修马桶的年轻人以及街上那些散发宣传广告的人等。他们的言谈举止,会让你觉得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这触发了方方要写这本书的愿景。

  方方说,这个题材她好几年都写不下去。后来她资助当地山区一农村女孩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最后女孩到武汉上大学后见到了她。“这个女孩在都市里的各种辛苦打拼,各种心酸再次激发了我的灵感。”

  这个女孩大学毕业后,因为是方方资助她的,所以方方提议女孩去地方支教回报社会,可这个女孩却拒绝了她,因为女孩要挣钱打拼,为农村的家改善生活而努力。

  对话方方:

  “蚁族”,除了努力别无办法

  广州日报:差不多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同时,《万箭穿心》单行本也推出了,同样关注底层人物,这两本书的区别在哪儿?

  方方:这两篇小说差异是很大的,李宝莉和涂自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咬着牙扛起生活的重任。李宝莉是一个自己原本有错的人,面对严重的后果,她选择了主动承担的方式,并不惜放弃自己的一切。她是一个有些粗糙但却有担当有大爱的女人。而涂自强的人生却并无过错。他一开始就在承受社会不公平,一直到死,这种不公平都压在他的身上。但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坦然地接受这种不公平,并且以奋发努力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生活却给了他更不公平的结果。

  广州日报:最后,涂自强的“自强梦”完全破灭,有读者认为主人公的名字包含着某种隐喻。这个时代,寒门子弟也好,“蚁族”也罢,他们该如何是好?

  方方:读者的猜测不错,我可能也有这样的意思。因为我觉得很多年轻人的自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时代也不是靠个人自强就能有所成就的时代。年轻人比我更清楚地看到这点。

  寒门子弟上升通道被堵住,他们要改变命运或是要翻身,须经历极其艰难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没有耐心的人等不及,便努力寻找捷径。这也让我们看到,采用非正常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方式五花八门,更会对社会带来破坏。同时,后来者看到前者的个人奋斗毫无意义,会放弃自身的努力,这样的危害也很可怕。至于涂自强们到哪里去,我也拿不出办法。我想他们只能耐下心来,继续在艰难中打拼。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路径可走。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