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养蚕19年,土地沟破茧成蝶

2013年09月02日05:33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养蚕19年,土地沟破茧成蝶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训前 通讯员兰昌林 姬廷顺 姚书林

  土地沟,郧县最偏远的小山村,这几年有些出名。

  因为桑蚕!90%的农户都养蚕。

  8月上旬,记者带着好奇,走进土地沟,一探究竟。

  兴起:养张蚕赛养一头猪

  满目皆桑绿,土地沟成排的桑树随风摇曳,非常养眼。

  “十几年前,可没有这景色。”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书谌宏远说。

  那里,“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坡无三尺平,地无二寸土,年年闹灾害,十年九不收。”村民只能出门谋生计。这个仅有220户800多人的小山村,每年外出打工人员高达300余人,占全村劳力的80%以上。

  1994年,谌宏远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自费到陕西、河南等地考察桑蚕产业,反复对比发现,土地沟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桑树生长,于是购回1000株桑树苗自己试种,第二年养了4张蚕,年收入2000多元。

  村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被激活,房前屋后、路边沟渠插满了桑树。

  “养一张蚕赛养一头大肥猪”,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归来。目前,全村桑园面积发展到1200亩,90%以上农户养蚕。

  坚守:逢疲不丢,逢俏不撵

  2007年7月,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土地沟准备大干一场。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全球那场金融大风暴也波及小小的桑蚕身上。茧价大跌,由每斤8元跌至3.5元。蚕农不知所措,部分农户砍桑毁蚕。

  “逢疲不丢,逢俏不撵。”谌宏远懂得这个规律。合作社决定垫资,再从银行贷款,对社员按每斤8元、非社员每斤5元的保护价回收蚕茧,全村的桑蚕业没有荒废。

  起初,技术和销售瓶颈没有突破。村民养蚕单产低,每家每户将蚕茧挑到郧县城关去卖,稍一耽搁,茧子就变成蛾子飞了。

  合作社问计省农科院经作所,建成标准化催青共育室,集中孵化共育小蚕至3龄后再分发到各户喂养,大大降低了幼苗携带病毒的概率。

  比较单家独户提篮小卖,合作社统一销售后,蚕茧售价每斤提高0.5元至2元,避免了商贩压价现象。

  合作社还提供加工蚕茧服务,使成员收入提高20%以上。

  做大:合作社是最大推手

  如今,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有240多名社员,并辐射带动周边河南、陕西农户植桑养蚕,桑园面积1.2万亩。土地沟村年产值达600多万元,社员养蚕年收入4800多元。

  每到蚕茧收购季节,土地沟成为集市,外地蚕农纷纷将茧子运来销售。

  土地沟桑蚕繁荣的背后,合作社功不可没。

  合作社购置蚕茧抽丝、锅炉烘干、蚕丝成品系列配套加工设备,把鲜茧年加工量提升至200万斤。蚕丝被的投产,拉动蚕茧价格每斤升值2.5元左右。他们将废弃的蚕沙配以10多种中药材制成保健枕,蚕沙变“金沙”,一张蚕仅蚕沙就可净增150多元。

  合作社通过技术更新,养蚕周期由原来的49天缩短到27天,产量由原来每张蚕不足40斤提高到100斤以上。

  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供应各种生产资料,蚕农每亩桑园每年节支50元左右。

  现在,土地沟出产的蚕丝被、蚕丝枕等产品,国内俏销,且受到韩国、加拿大等国外消费者青睐。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