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铁西馆。
人民视觉
9月1日,位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二期对外开放,冶金、重装、汽车、机电、车模、香港、铁西等7个展馆对外开放,这7馆与一期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合并,最终实现了“9+1”(1为铁西馆)的展馆设置模式。
知中国者,必知沈阳;知沈阳者,必知铁西——这里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东方鲁尔”,是装备制造企业最集中的重工业基地。工业是铁西的符号,工业文化遗产是铁西区的血脉。在加速实现振兴过程中,铁西把传承工业文化纳入了振兴发展战略。
保护工业遗产,法规先行
2004年3月的一个清晨,原沈阳冶炼厂3座百米高的大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许多老工人哭了。
拆除之前,围绕烟囱的拆与留,曾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以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为代表的“主留派”建议修建一个以烟囱为主题的纪念馆。尽管最终没能留住这些“工业文物”,但争议却引发思考:通过挖掘、保存这些文物,不仅可以看到沈阳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轨迹,还可以为后人留住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2006年,《铁西新区工业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意见》出台,虽然只是一部地方法规,然而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我国首部工业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2010年,铁西区委托同济大学编制《铁西区全域规划》,将工业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2011年,铁西区将工业文化正式纳入宏观战略体系。工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原则、工作重点日渐清晰。
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的认识突破了“时间标准”,及时地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设施和建筑确定为“工业遗产”。在这一点上,铁西的做法已经与之接近。
工业文化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铁西已形成“一廊、一场、两馆、两园”的工业文化格局。
一廊是指铁西工业文化走廊,由“晨曲”、“暮歌”、“力量”、“雪花”、“速度”、“工业乐章”、“工业变奏”等9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主题雕塑组成,留住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
“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由原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保留原建筑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对其内部进行重新分割,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
而在原铸造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发展起来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则是铁西工业文化最大的亮点,占地8.5万平方米,展馆6.5万平方米。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规划展馆,包括铸造馆、机床馆、重装馆、冶金馆等,几乎是一座中国工业的大观园,共征集工业文物和资料14453件。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建成也填补了我国工业类综合博物馆的空白。在香港馆,可以领略香港工业的百年变迁;在机床馆,可以看到“十八罗汉”(全国18大机床厂)的85台代表产品;在重型馆,可以欣赏武汉重型机厂的万吨水压机,上海产的万吨钻井平台,铁人王进喜当年用过的钻头、手柄,铁人所属的1205钻井队队旗……
劳模精神是工业文化的魂与魄
同兴工街、卫工街、保工街、赞工街、劳动公园、重型广场、劳模小区、工人新村……这些地名,无一不镌刻着铁西人对工人的热爱,对劳模的推崇。劳模精神就是铁西工业文化的魂与魄。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铁西区成长起来的全国劳模就有107人。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时,铁西区将工业文化元素有机地嵌入城市肌理,使铁西城区面貌更有特色。
2006年,铁西区在劳动公园原有劳模雕塑基础上,新辟了一座劳模园,新开了一条劳模大道,新建了一堵劳模浮雕墙。2012年“五一”前夕,张成哲、马洪谦、李湘君等一批著名劳动模范的照片和事迹进入中国工业博物馆。全国劳模张成哲在馆内见到自己照片和事迹时激动地说:“工业遗产代表了我们中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时代,是城市之魂。每次回来看到博物馆中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状态,就像见到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亲切。”
铁西区每年还举行一次“工人文化周”主题活动,围绕工业文化大主题讴歌生活、赞美劳动。活动开展以来已推出90余项主题活动,参与者近100万人次。
“工业文化使铁西魅力十足,也让城市获得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说,“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