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百子图”与蓝棺罩

2013年09月04日07:51    来源:湖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百子图”与蓝棺罩

百子图。

孙中山、宋庆龄合影。

孙中山“奉安大典”一个镜头。

  本报记者 文热心

  理理(曾应明)的《天然阁秘典》披露了另一重大史实:孙中山的湘绣情缘。

  1.台湾巧遇:故事多多《百子图》

  1994年1月中旬,曾应明作为湘绣企业家代表到台湾交流。17日,他来到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参观。

  在这里陈列展出的文物图片中,有宋庆龄的嫁妆,其中特别是那幅《百子图》湘绣被面,让出身湘绣世家的他大叫“奇遇”。

  据1950年6月长沙刺绣同业公会筹备组编辑的《湘绣辑》介绍:“湘省官吏从端方到谭延闿,十分器重刺绣,以致孙大总统婚用被面《百子图》,倪太夫人派员专程来湘购买。”这就是说,《湘绣辑》所记载的“派员专程来湘购买”被面《百子图》一事,得到了印证,而且原物仍然保存完好。

  宋家信奉基督教,陪嫁品却是承载中国文化的经典。

  《百子图》确实是经典产品,也是中国刺绣界传统产品。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传说周文王本有99个儿子,当在路边捡到雷震子并认作儿子时,正好一百个。这就是“文王百子”的由来。“文王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这个题材进入画中,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见元素,寓意着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百子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由于“百”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自古以来,结婚之时新娘的嫁妆和亲友的礼品中,有《百子图》锦缎被面的被褥,除烘托喜庆气氛外,还寄托新娘早得贵子、子孙满堂、阖家和美的祝愿。

  宋家为什么拥抱中国传统?

  2.宋家体面:大堆嫁妆送孙宋

  宋家的作法自有由来。

  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宋庆龄从美国学成归国,做了孙中山的秘书。他们相爱了。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她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的意见,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震,都反对这门婚姻,理由之一是太“老少配”了。

  宋耀如夫妇更是震怒惊骇,将女儿软禁在家。好在看管宋庆龄的女仆心疼她,趁买菜的机会秘密给孙中山发了一封信。孙中山得知宋庆龄情况后,派朱卓文到上海营救她。

  朱卓文通过女儿与宋庆龄联系上后,看到宋家没有松口的意思,就与宋庆龄商议逃跑。10月的一个夜晚,女仆在门外把风,宋庆龄给父母写好了留言条。然后,她打开窗户,以床单为绳,滑下2楼,坐上事先准备好的车子来到码头,于24日到达东京。

  10月25日,即宋庆龄逃到日本的第二天,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律师和田瑞家举行了婚礼,签订了婚姻誓约书。两人约定: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他们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一段时间后,宋耀如夫妻还是接受了这桩婚姻。可是,宋家又得面对社会舆论。当时,宋庆龄“私奔”东京与孙中山结合,在社会上引起各种猜疑。为了回应社会上的飞短流长,宋耀如与倪桂珍决定“补礼”——为宋庆龄置办丰厚的嫁妆。办好后,宋家派人将嫁妆风风光光地送到日本。

  嫁妆中,有一床《百子图》湘绣被面。孙中山对其爱不释手,闲暇时,总是对着上面所绣的百个身着不同的古装、天真活泼的儿童欣赏一番,盛赞这作品巧夺天工。宋庆龄也非常喜欢这套嫁妆,对湘绣《百子图》被面和那套宋老夫人出嫁时穿的华美刺绣嫁服,视若珍宝。

  3. 结缘湘绣:早在“同盟”成立时

  说起孙中山对湘绣的喜欢,可以追溯到1905年8月的同盟会成立。

  1950年6月,长沙刺绣同业公会出版的《湘绣辑》记载:“辛亥革命前,同盟会黄兴从日本返湘,赠刺绣表囊(给)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国策。”

  其实,黄兴送给孙中山那个湘绣怀表锦囊中并不是表,而是“妙计”,即华兴会成立时提出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方略——“各省响应,直捣幽燕”。后来,孙中山将方略改为“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合二为一作为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后来把这个锦囊交给宋庆龄珍藏。

  同盟会中主要干部是湖南人。在内部三次“倒孙”风潮中,都是湖南人力挺孙中山,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如此,许多湖南人就成了他的亲密战友,自然他就与湘绣的缘分越来越深。夫人的陪嫁品中的湘绣《百子图》被面,更让他认识了湘绣。

  《百子图》在刺绣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制作时,先得画出《百子图》绣稿:将100个形态各异、各有“活动”的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这个画面要有盛大节日、喜气洋洋的气氛,其中的童子既要天真活泼,又要各有特点。至于他们的“活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牵牛卖羊”、欢歌曼舞……都行,但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拥向舞狮的灯笼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一般没一百天是做不成的。

  接着是绣,得一针一线,采用各种针法、各种丝线,将这一百个童子绣得比原画更生动,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这一绣没几个月是不行的。

  不过,理理在小说中披露了一个秘密——曾家发明了“针刺法”,即用油纸、缝衣针、烟墨等工具,大量“复制”相同图案。宋庆龄陪嫁那条“专制”的湘绣被面《百子图》是否被后人“复制”还有待考证,因为这一图案一直盛行到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仍有许多不同《百子图》的版本在流传。

  4.夫人提议:中山棺罩用湘绣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按照孙中山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没有条件的,其灵柩也只好停厝于北京碧云寺。1929年,国民党完成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后,定于6月1日在南京为孙中山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

  如此,孙中山的灵柩在移动到南京过程中,需要覆盖棺罩。

  做什么样的棺罩?

  孙夫人宋庆龄提出,中山先生生前最爱湘绣,建议用湘绣作棺罩。

  于是,负责安葬的“奉安大典”筹委会立即派人去长沙洽商。

  5. 中山陵墓:湘绣永远伴中山

  有史料说,棺罩的设计者为李凯云。这位出生于1903年的湘绣人,1928年时进入广华绣庄从事各种湘绣日用品设计。广华绣庄受领湘绣棺罩制作任务后,李凯云有幸成为设计者。现在看来,棺罩的基本设计应该是在南京就定下的,即用天蓝色缎面,顶端绣“青天白日”党徽,四周环以飞龙和云状图案,达到既庄严肃穆又雍容华贵的效果。而如何将理念落实到绣品上,这就需要李凯云们创造了。

  李凯云和广华绣庄挑选刺绣高手日夜赶制,结果按限期提前半个月完成了这一制作。

  1929年5月26日,盖着这条湘绣棺罩的孙中山灵柩,从北京西山碧云寺启程,一路经天津、济南、徐州等地,于29日抵南京。6月1日,“奉安大典”举行,这条棺罩随同灵柩一起进入中山陵墓穴。

  礼成后,“奉安大典”筹委会在向国民政府的报告中亦称赞了这条棺罩。

  6. 白里透红:掺针效果算唯一

  当然,也有人说,“奉安大典”中所用的那条棺罩是湘绣无疑,而宋庆龄那条陪嫁的《百子图》被面却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另一种。

  但曾应明肯定说,在台湾展出的那条肯定是湘绣,一个鲜明标志就是绣品上的“掺针法”。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的信期绣上就有这种针法,说明其在湖南区域内至少流行了两千年以上。而这种针法是湘绣与另外三大名绣最根本的区别。如此,体现在绣品效果上,其他名绣在两种颜色之间,留着“水路”,即颜色过渡时鲜明的“间隔”,而湘绣的颜色过渡却是“渐进”式的。

  曾应明指着《百子图》上童子们说,他们脸上“白里透红”,有点像绘画时“涂”上去的,显得非常自然,而其他绣法则可能是“条条”和“块块”。当然,其他名绣也各有特长。

  至于其他地方展示宋庆龄的《百子图》被面,人们当然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文字和实物的“二重”证据,都说明湘绣《百子图》被面是当年孙宋新婚用品。

  (照片均由曾应明提供)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