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惠州农商银行:风雨相伴六十载 华丽转型谱新篇

2013年09月05日10:35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惠州农商银行:风雨相伴六十载 华丽转型谱新篇

惠州农商银行旧貌换新颜。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今年7月起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充分凸显了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

  同月,惠州市委十届四次会议发出“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号召,惠州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而壮大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支撑力量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惠州农商银行也将于今年9月28日迎来“一周岁”行庆,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惠州农商银行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南方日报将从本期起开辟专栏,围绕历史沿革、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经济、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推出系列报道,以期全方位展示惠州农商银行全新的企业风貌。

  “以前叫‘信用社’、‘农信社’,现在叫‘农商银行’,感觉更亲切,也更贴近惠州本土了!”刚入9月的第一个工作周,在惠州市惠州大道(江北段)82号的惠州农商银行大厦,市民龙先生早早地来到了位于一楼的营业厅,如同过去一年里的每一次,开始享受着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其实,过去的一年,分享到惠州农商银行改革“红利”的远非龙先生一人。

  作为广东省第一家由城区联社合并、并以地市名冠名的农商银行,从2011年9月启动筹建到2012年9月挂牌开业,惠州农商银行用一年时间创造了体制改革的“惠州速度”和“惠州奇迹”。

  截至今年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74亿元,比挂牌开业前增加24.71亿元,增幅达16.55%;各项贷款余额为120亿元,比挂牌开业前增加34亿元,增幅达39.55%;前7月实现经营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18.81%,今年预计上缴各项税费达1.5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惠州农商银行又用一年时间,围绕“诚兴惠风,信立农商”的经营理念,以一组亮丽而耀眼的数字,充分展示了新体制、新机制、新管理机制下所体现出的强大活力,一圆数代农商(信)人的银行梦。

  那么,这一切究竟有着怎样的开端?改制的缘由又为何?

  策划:陶然 黄沁 罗圣德

  统筹:张昕 江振林

  撰文:张昕

  惠阳平潭信用社开启信合六十年服务之门

  以前信用合作社和供销社、公社一起运作,现在是独立法人的现代银行企业;过去每个信用员负责一个大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点钞也只能用清水,如今拥有着舒适现代的办公条件,以及整齐高效的人员配置,是惠州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法人银行……

  回忆起自己刚入社时的场景,已退休的老农信人王老伯不免心生感慨,不曾想,“按人入社、对有困难的社员采取先登记后补交的形式组建起来的信用社”,在惠州已经服务了60个年头。

  “当时成立的平潭信用社只是在当地祠堂门口找一个角落办公,成立时的柜台是从庙里拿过来的供奉桌。”王老伯说,惠州第一家信用社于1952年在惠阳平潭镇正式成立,农信社成立之初,入社费每人5毫,社股每股2元,从那时开始便承担起筹集融通农村资金、帮助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解决资金困难的重任。

  然而,信用社成立之初,因农民对信用社不了解,不愿意存钱,信用社曾一度无钱可贷,“春耕时候农民买种子,肥料都支持不了,为了发动乡民存款,信用社干部们只能每天背着挎包,拿着铃铛徒步走到各村各户去组织存款。”王老伯说,在那个自行车胜于今天一辆宝马轿车的年代,社干部们就凭一个挎包,一把算盘,一支笔、一张嘴,从早走到晚,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参加储蓄,几元、几角、几分,把信用社的资金筹建起来。

  与王老伯一样,遥想当年,许多老信用社干部们都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候还是小路,所以最怕的就是蛇,当时信用社给每个外勤人员发了一瓶毒蛇药,用来预防蛇咬;出门一定要带用电筒,不然到了晚上走不了,万一坏了,就要找竹枝打草开路……”

  其实,现在让人看来有些稀奇的故事,在当时的信合人眼中却是十分平常,也正是经过这样点滴的艰苦创业,汇成了第一代信合人的智慧和热血,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信”结缘为“三农”在改革创新中探路前行

  “即使是在自主无法保证的困境中,我们信合人仍时刻想着农民,为农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忘我工作,我想,信用社和农民之间就缘于一个‘信’字。”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信用合作社的一位老农信人说,在1952年至1996年期间,无论是一度甚嚣尘上的不解和质疑,还是不期而至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进退维谷,信用社始终扎根于惠州,服务“三农”。

  当时,农信社员工们在白天开门营业,晚上还下村上门服务,并在各村的农会设了一个信箱,社员需要存取款时,只要将自己的名字地址写在纸条放入信箱,入夜就有农信工作人员开箱上门,帮助办理存取款或贷款手续。

  “农民相信我们,愿意把自己的血汗钱托付给我们;我们也没有辜负农民的信赖,成立几十年以来从未欠过农民一分钱。”老信用社干部们说,为最大程度满足农村发展需要,信用社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创新。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当年年底,惠州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从此,以独立的身份正式登上中国金融大舞台。

  行社脱钩后,随着惠州经济发展,农信社逐步确立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长期涉农贷款余额占当地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2003年以来,农信社在保持支农力度不减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扶持力度,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以年均20%的增幅增长,并迅速成为支持惠州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坚力量。

  不过,新世纪的农信社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一度遭遇了发展瓶颈,而农信社的深化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2004年8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农信社参加第二批改革试点,随即,惠州的农信社开始了新一轮改革。

  2008年12月,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惠州市惠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惠州市惠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开业,标志着两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完成了由二级法人管理向一级法人管理的过渡。

  2011年9月13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惠州市正式启动由原惠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惠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

  2012年9月28日,全省首家由城区联社合并组建、并以地市名冠名的农村商业银行——惠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覆盖惠州4个区城乡。

  体制机制齐换新攻坚克难中完成华丽蜕变

  对于诞生于建国初期农信社来说,成立的初衷是为社员对象提供信用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历经了60年风雨的农信社,从计划经济走到了市场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在经营实践中却出现了管理、风险等一些问题。

  于是,改革就成了继续前行的必然之举;可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走上向现代银行制度转轨改制变革之路?

  “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国家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而股份制是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方向,农信社改制有利于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惠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文说,随着近年来惠州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惠城区和惠阳区两家城区联社固有的体制、机制、网点优势逐步弱化,品牌、科技、服务等方面劣势日益凸现,制约了两家机构发展。

  “经过有关方面调研论证,认为通过对两家机构的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化危为机、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唐文表示,两家机构若不进行产权改革升级,已很难适应外部竞争压力。

  改革势在必行,在人行、银监、省联社及惠州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支持下,农商人克服了“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工作量比单家联社改制大得多、组建程序复杂得多、协调难度大得多”等诸多客观困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完成了组建工作任务,确保了惠州农商银行如期挂牌开业。

  “农信社改为农商银行,不只是称谓、招牌变了,而是经营理念、发展思路、人本结构、操作流程等多方面的重组再造。”唐文说,农商银行成立后,产权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运作方式被打破,管理架构实现转型,经营模式更是发生了转变,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改制不改向”,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不变,农村网点设置不变、信贷支农力度不减。

  如今,实现“蜕变”的惠州农商银行,注册资本近12个亿,总资产达200亿元,从业人员1300多人,在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四个区设立一级支行,共有营业网点110个,成为惠州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法人银行。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