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民众在纽约世贸中心“9·11”纪念园参加悼念活动。
新华社发
今年8月31日,巴基斯坦民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无人机对部落地区发动攻击。
人民视觉
不久前,由于宣称受到恐怖袭击威胁,美国、英国等国关闭多处驻外使领馆,无论从闭馆的数量、规模还是时间来看,都很不寻常。有分析指出,美国借助大规模军事力量进行的反恐战争不仅没有根除恐怖主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恐怖主义。
菲扎尔·拉赫曼(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主任)
布鲁斯·里德尔(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法乌兹(埃及《共和国报》副总编,中东政治问题专家)
马基迪亚(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副研究员)
邵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
奈吉尔·英克斯特(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跨国威胁与政治风险部主任)
李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
恐怖主义是否正在回潮?今天的恐怖主义有哪些新特点?
“基地”组织分散化,更难控制和防御;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显,袭击对象泛化和扩大,出现“独狼”式个人恐怖主义;恐怖组织获取、制造、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进一步增大
菲扎尔·拉赫曼:美国的反恐战争让“基地”组织分散化了,形成了更多分支,这种分散化更加危险。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方向、动机和着眼点,更难控制和防御,所以美国过去十几年的反恐行动使得局势更加复杂。此外,恐怖组织在设备方面进行了更新,内部的交流网络变得更加牢靠。
布鲁斯·里德尔:“基地”组织的分支正迅速成长,叙利亚、利比亚和埃及的混乱,为“基地”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在索马里和阿富汗也是这样。新一代“基地”组织——“‘基地’组织3.0”更专注于他们身边的敌人,而非远在美国和欧洲的敌人。使馆历来都是“基地”组织最中意的目标。“基地”组织的终结之日还遥遥无期,而新一代“基地”组织也许还将存在多年。
法乌兹:美国以保证安全为由宣布关闭驻中东多个国家的使领馆,显示出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不断高涨。如同美国曾经以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打击伊拉克一样,美国以遭受安全威胁为由关闭使领馆,也可能是在故意制造舆论影响,酝酿更多以反恐为借口的军事或非军事行动。
马基迪亚:尽管多年来美国反恐战争取得一定成效,但既是一个组织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基地”组织远未被彻底铲除,始终是一个随时出现的威胁。最近美国政府被迫关闭了海外十几个使领馆,就是对这一判断的很好证明。过去10年,“基地”组织逐渐采用一种更加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其组织已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包括在阿拉伯半岛和伊斯兰马格里布分别成立了分支机构。另外,中东地区出现的动荡局势也使得“基地”组织逐渐立足于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的西奈半岛以及黎巴嫩等,如今也越来越威胁到伊拉克的国家稳定。
邵峰:近些年,全球恐怖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意识形态化倾向。许多新生的恐怖集团是自发形成的,而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便是“圣战”意识形态。“圣战”一词被一些伊斯兰极端组织用来作为恐怖主义宣教的工具。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受“圣战”理论的诱导走火入魔。
二是恐怖主义的袭击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呈现出从象征性转向泛化的特点,也就是既包括原来的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目标,同时也可能随意选择那些防范措施薄弱的一般民用目标。他们抛却了传统的恐怖活动尽量不伤及一般平民的顾忌,大规模杀伤愈演愈烈。
三是其犯罪活动呈现出策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恐怖分子多就地取材,制造并灵活使用简易爆炸装置。此外,还出现了“独狼”式的个人恐怖主义,即某个人拿着可以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武器行凶。恐怖组织获取、制造、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进一步增大。在局势动荡的巴基斯坦、利比亚、叙利亚,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实际上,所有问题都涉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国际防扩散机制的问题,但难度极大。
美国是否会加速从中东抽身?恐怖袭击对美国反恐战略有何影响?
美国不会放弃对中东的控制;反恐战争进入“后9·11时代”,美国的反恐战略重心正在向内转;特种作战逐渐占据核心地位,从大规模作战转向隐形攻击
奈吉尔·英克斯特:近期发生的恐怖事件不足以让美国改变其长期反恐战略。尽管页岩气革命似乎勾勒出美国未来能源自给的画面,但并不预示着美国会从中东和北非地区抽身。美国在这个地区仍然拥有需要捍卫的重要战略利益。以美军为首的驻阿部队逐渐撤出阿富汗的计划仍将继续进行。
菲扎尔·拉赫曼: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更多的战略重点放在了亚太地区,目前美国正在减少在中东及阿富汗的存在,但是美国不会放弃中东地区。因为中东在能源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还有潜在的其他力量想控制该地区。再平衡战略意味着在区域内会存在更加激烈的战略竞争,所以美国要确保在这块地区保留足够的影响力,美国也希望在阿富汗保留一定规模的驻军。
法乌兹:尽管美国在本土和海外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但美国不会轻言放弃对中东地区的控制。从近两年来美国积极参与西亚北非的政治变革就可以看出,该地区在美国海外利益构成中有着重要地位。推翻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以及煽动反对派攻击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美国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那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中东地区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邵峰: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美国都不会从中东地区抽身,一是因为中东历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中东是世界石油最重要的产地和出口地区,对美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二是中东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缘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三是以色列作为美国不可能放弃的盟国,以色列的安全问题美国责无旁贷。四是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仇视西方的恐怖主义的滋生地,在美国看来这是决定西方社会命运的大事。因此,美国对中东不可能轻言放弃。美国撤军阿富汗是已经确定的事项,这是奥巴马政府经过几年的战略思考和调整才达成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几起恐怖袭击事件就轻易改变立场。
美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利益需要,逐渐进行了战略调整,反恐战争进入“后9·11时代”,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反恐在美国整体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二是经过10年反恐,美国反恐战略的重心正在向内转,把国内恐怖主义威胁视为美国反恐战略的主要目标。三是在国外,美国也在进行战略收缩,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基地”组织等少数恐怖组织的少数恐怖分子头目身上,特种作战逐渐占据核心地位,从大规模作战转向隐形攻击。
如何评价美国反恐战争的成效?美国和世界是否因此而变得更安全?
美国在应对跨境恐怖袭击方面更加成熟;恐怖主义演变成一个全球性问题;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隔阂加深,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等软实力也遭到削弱
奈吉尔·英克斯特:恐怖分子行踪变化无常,很难去确定其威胁程度或者要采取什么行动才能消灭它。对美国来说,目前需要减小反恐行动的实施范围,削减本土的反恐力量,因为很多机构和人员只是徒有虚名。相比10年之前,美国政府在应对跨境恐怖袭击方面更加成熟,它了解这个国家目前受到的恐怖主义威胁究竟是什么,也有组织和政策来应对。但谁也没法保证能够完全防范恐怖袭击。
菲扎尔·拉赫曼:站在全球反恐的层面上说,美国使得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比“9·11”之前更加糟糕,因为在“9·11”以前,反恐目标集中在特定区域,而如今恐怖主义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今美国开始动用无人机打击恐怖组织,这种行为完全没有顾及国际法和基本人权。虽然美国宣称通过无人机消灭了很多恐怖分子,但却不提无人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美国反恐需要制定兼顾各方面的政策,并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
布鲁斯·里德尔:最近一波恐怖袭击预警说明,“基地”组织仍然在发展。埃及动乱和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会为“基地”组织补充新的激进武装分子。失败的变革以及动荡的国家都是滋生“圣战”组织激进分子的温床,就好像充满了敌意和异化因素的潘多拉魔盒。
法乌兹:美国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的种种行为,加深了当地民众对美国的反感情绪,美国因此面临严峻安全威胁。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每一次动荡危机中,都能够看到美国的身影。从伊拉克到利比亚,从埃及到叙利亚,美国政府在这些国家的政权更替和动荡中都发挥了不光彩的作用。
邵峰:“9·11”事件发生以来的10多年,国际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安全代价。反恐给各国财政增加了严重负担,民众长时间处于恐惧疑虑中,个人自由空间因反恐需要而受到压缩,对西方一直奉行的自由、人权价值观造成冲击。在国际关系层面,反恐战争扩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隔阂,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等软实力也遭到削弱。
尽管如此,反恐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学者认为本·拉登之死是全球反恐的“决定性胜利”。他的死令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根据美国国家反恐中心的数据,2011年世界范围内发生10283次恐怖袭击,比2010年下降12%,分布在70个国家,造成12533人死亡。这是5年来的最低水平。当然,有些国家的恐怖主义威胁不仅没有缓和,甚至更加令人担忧。
李伟:美国没有变得更加安全。从国内看,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没有下降和消失,而在国外面临的危险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地区。有关美国反恐的成果,要辨证地看。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扩散?如何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美国不能根据自身利益对恐怖主义进行选择性打击;真诚地与所有国家开展国际反恐合作;改变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大力改善有关国家的民生状态;尊重和维护联合国在反恐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菲扎尔·拉赫曼:恐怖分子寻找伊拉克、也门、利比亚等地区发展恐怖主义,还有扩散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在反恐策略上奉行双重标准,一方面,美国没有对一些恐怖组织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又叫嚣着全球反恐的口号。例如,美国要求巴基斯坦不与塔利班接触,自己却私下与塔利班进行联系,这反映出美国在全球反恐战役中的矛盾和对于自身利益的追逐。如果美国根据自身利益对恐怖主义进行有选择性的打击,反恐战争将无法取得胜利。
我对美国的反恐战略表示怀疑,贫穷、无知和缺乏教育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交流不畅、偏见、对于事件的错误解读也是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有时对于恐怖主义施加的压力越大,恐怖主义可能反弹得越快。反恐最重要的是要恰当理解恐怖主义这个现象,包括它的类型、根基和组成结构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反恐策略。从短期战略来说,可以对恐怖主义进行抑制,尽量降低其对平民的威胁,从长期战略来说,可以针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反恐单靠某一个国家无法解决,可以在政策方面进行协商,增进沟通交流,强化互助与合作,各国之间可以联合制定更多的反恐政策,形成反恐框架和体系。这种体系不是由某一个国家领导,而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接受,对于每个国家在反恐中应尽的职责义务,在反恐方面有较多经验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应该帮助较弱的国家强化反恐能力。
邵峰:如何有效遏制恐怖主义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反恐的效率。难的是如何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合法有效地开展监控和情报收集工作,不能因为反恐侵犯公民的个人自由。
美国必须真诚地与所有国家开展国际反恐合作。要得到其他国家的真心合作,美国必须做到,不追求反恐目标以外的其他战略目标;坚决摒弃双重标准;尊重相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
从长远和根本来说,美国必须放弃全球霸权主义的思想和做派。恐怖主义的最重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国际社会不公正的政治经济秩序,这些不改变,恐怖主义永无消失的可能。多数反恐措施都是“军事性”和“反应型”的,并不具有综合性与战略性。在反恐问题上,必须走出以暴易暴的怪圈。改变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大力改善有关国家的民生状态,促成其经济发展和持久政治社会稳定,这是治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反恐斗争不能与任何特定宗教和民族挂钩,军事打击要避免伤及无辜。“9·11”事件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宗教、种族、文化等相互包容的重要性。
李伟:单靠美国,即便是全球霸权国家,也难以打击和遏制国际恐怖主义。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反恐没有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而是单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反恐,私利成分过于浓厚,所以其制造的矛盾和冲突远远大于成果。
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定要摒弃一己私利,在反恐上不能设置双重标准。联合国在反恐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加强。必须尊重和维护联合国在反恐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报记者杨迅、李博雅、刘睿、廖政军、白阳、崔寅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