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坦爆炸是因为玩具枪火药使用了禁止使用的氯酸钾。 郭智军 摄
鹅掌坦爆炸追踪
记者获悉,2008年黄埔“3·13”爆炸事故,与此次鹅掌坦爆炸事故,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3·13”事故中的罪魁祸首,即是江西萍乡神州汽贸公司集装箱运输分公司一辆拖挂车(车牌号赣J49571),从湖南浏阳运来一批(31吨)“圆形塑料击发帽”(玩具枪用火药)。对类似产品,国家安监总局曾明令“禁止违规使用”。
南方日报记者 晏磊
混合物容易瞬间爆炸
记者发现,圆形塑料击发帽"(玩具枪用火药)的主要原料,一般为氯酸钾与红磷的混合物,这也是运动会用的发令枪的子弹原料。
昨日湖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刘小平教授表示,强氧化剂氯酸钾与强还原剂红磷混合后,受到撞击或强热便可以激烈反应,发生爆炸,并燃烧产生高热。此类混合物,是十分敏感的爆炸品,一般一个包装量小于一克的紧密包装包,只要掉在地上,就可以发生巨大的声响。
“从爆炸的现场图和波及范围来看,现场肯定是堆积了大量的易燃易爆物,由于局部的爆炸物产生爆燃,在瞬间的链式反应下,其余的大量爆炸品也瞬间爆炸。”刘小平告诉记者,爆炸的原理是固体或液体瞬间变为气体,空间体积骤然膨胀,从而产生巨量冲击波。而许多地区过年期间盛行的鞭炮品种“摔炮”,即是用此混合物。
记者也在网上搜索到许多关于该种混合物的爆炸实验视频,视频内容显示,由于原材料获取途径较广,一些中小学生甚至都可以进行相关实验。
在一则来自优酷网名为“氯酸钾红磷撞击”的视频中,记者看到,几名中学生将微量氯酸钾与红磷混合物包装进小小的纸包中,然后放在地上。接着,一名学生用铁锤从距地十厘米位置开始,对纸包进行垂直砸击,随着铁锤的下落,纸包中瞬间产生刺眼火花,伴随噼啪的爆炸声,纸包被炸得粉碎。
在另一则来自56网名为“氯酸钾与红磷的爆炸性反应”的视频中,一名中学生,将氯酸钾与红磷混合物,粘附于一空饮料瓶瓶底,随后用力向稍远处掷出,旋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和刺眼的光芒,然后就看见无数火星和燃烧的瓶体残片,伴随着白色烟雾,从空中坠落下来。
氯酸钾一经发现要立即现场封存
记者同时获悉,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烟花爆竹企业,违规储存和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导致爆炸事故多发。
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曾下发安监总危化〔2006〕154号《关于开展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令禁止非法使用和储存氯酸钾以及衍生产品。
通知要求,要落实烟花爆竹流向和氯酸钾购买、销售、使用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含氯酸钾烟花爆竹产品及氯酸钾来源追溯制度,从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的源头、渠道上遏制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现象。
发现含有氯酸钾的违规烟花爆竹产品以及使用氯酸钾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要追根溯源严查违规烟花爆竹产品和氯酸钾的来源。违规产品和氯酸钾来源跨省(区、市)的,发现地省级安全监管局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来源地省级安全监管局协查。协查单位要认真组织核查并及时反馈情况。
通知强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现场检查发现含有氯酸钾成分的违规烟花爆竹产品和药剂的,要立即现场封样送至具有相关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确认,并将有关情况报至省级安全监管局。
安监总局还推荐已经经过科技部门技术鉴定,如“芳香环保安全型”、“华安一号”等药物,作为烟花爆竹企业的氯酸钾替代药物。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