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村改居”居民还要等救济?

2013年09月13日08:3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村改居”居民还要等救济?

  ●南方日报记者 尹辅华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近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顺德农村改革之路时,他明确强调将加大对农村居民就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一个地方能够安居乐业,它就自然和谐,自然会有活力,自然有长远发展前景。通过培训让农村居民或投身现代农业,或成为产业工人。把农村闲散人员降低到最少量,这样农村改革才更有内涵。”

  来看顺德政治、经济中心的大良街道,该街道21个社区,部分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居民是由原驻地农民组成,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村改居”中一批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居民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靠农业维持生计,但这批人由于缺乏其他谋生技能,其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已被划定为社区需要帮扶对象。

  到底这批人因何成为帮扶对象?他们会不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相关机构和组织有哪些措施?

  无外地人入住导致租金收入锐减

  “一年多前,我的套房一个月租金500元,由于通风采光,硬件条件不错,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人来看,现在物价涨,我反而还要下调100元,还很难找到租户。”在大良云路社区云开路上,黄姨坐在一块写有租房的广告牌旁等待租客上门。

  “我们这里很多户原来都是农民,但是因为村改居后,土地都收到股份社手上了,如果地块还没拍卖,经济收入会大受影响,因为当年没有接受过培训,基本没工作技能,加上岁数都在40岁左右,只能靠出租宅基地的房子贴补家用。”离黄姨出租房不到500米,已经能看到20层楼的小区房。“宅基地周边这几年都起了很多小区房,部分房间被房东用来出租,由于房子较新,直接抢走了我们一批客源。大良一直都是本地人居住占多数,真不知道何时才有外地人来租房。”

  “前两年,来顺德打工的人比较多,租房情况还比较好,还没听到哪些社区居民有怨言,估计现在经济不景气了,工厂也相对少了,加上外地频频搞优惠条件留住本地人,社区租户量真的是明显下滑,靠租金就能过好日子的时候看来到头了。”云路社区居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冯基全已在该社区工作20年,作为顺德首批“村改居”社区的掌门人,他看到了顺德城市化发展在经济大势强烈冲击后,出现的新变化。

  “五沙社区应该比我们要好一些,因为那里正在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区,这就能储存一批租户,相反云路社区落在大良城中心,鉴于顺德还缺少稳定的白领阶层,虽然同属于村改居的社区,我们社区居民增加收入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冯基全认为情况如果没有太大变化,社区两个股份社(云路股份社、东区股份社)旗下部分居民经济状况会处于“过冬”状态。

  冯基全的猜想得到官方部分证实,在大良街道办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中,提到企业外迁和人才难留:因受税费负担重、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等因素影响,辖区内不少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状态,盛宝行汽贸、广顺汽贸等部分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及经营环境等因素考虑,外迁发展。另外,顺升造纸与五沙热电的项目合作搁置,企业有整体外迁意向;顺龙中密度纤维板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处于停产状态,至目前为止未有恢复迹象。

  当地人“上岸后”再就业怕辛苦

  “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订单减少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区工作坊的业务量。”顺德区人大代表、北滘林头居委会主任林伟锦曾经指出林头社区是首批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及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自2008年成立社区工作坊后,突出解决了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来料加工的合作模式多少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曾有企业有意向在林头设立一条日班生产线,但后因订单减少,最终取消。

  实际上,大良社区工作坊除了遇到北滘林头社区工作坊相似问题之外,还遭遇另一种情况。“大良工作坊是和均安一家制衣厂挂钩,有时候制衣行业遇上赶货期,工作量较大,加班不可避免,我们曾经出现没工人干活、社区工作人员顶班情况,因为有时候本地人觉得太辛苦。”大良一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由于工作坊靠近凤翔工业区,距离大良中心城区较远,骑摩托车要20分钟,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更希望在本社区就业,离家更近点。

  “大部分想就业的困难群众,尤其是40—50岁之间的居民,男的更偏向于做保安,女的基本都是做家政服务,尤其女性希望做钟点工,我们每月都会将用工信息粘贴在社区居委会大门处,供他们选择。”新桂社区负责劳动就业的陈女士表示,社区属于典型城中心社区,不过当年大良“村改居”后,临近的云路社区有部分区域划到他们“旗下”,这“多出来”的1000多人里,有些人确实存在就业障碍。截至上个月,今年社区内40—60岁年龄段,有126人向社区传递了愿意再就业信号,社区初步估计能尽快找到工作的人数达到50人。

  “有些到了48岁的社区困难女性,基本上不来社区登记,也不怎么关注就业信息,或许他们觉得离50岁比较近了,凑合两年就等着吃养老金,不需要再出来挣钱。”陈女士觉得,这样提早“退休”的心态在顺德并不罕见。

  全市开先例补贴再就业农村劳动者

  ■解困

  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除了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外,另一个就是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良街道的变化就属于第二种状态。当然,与城市化过程相伴随的是农业活动比重的不断下降,非农活动的比重不断上升,以云路社区为例,非农就业比例与十年前相比不断提高。

  “社区股份社有股民7680人,但我们的地块量越来越少,现在辖区最大的地块只有2000亩,单靠以后土地转卖后的分红,每个股民头上分不到多少钱。”冯基全坦言,农民们没了土地,进入城市,没一技之长真难生存,“他们首先要有主动就业意识,政府也会提供必要帮助”。

  今年5月,大良街道办明确,从今后将每年投入约200万元实施多条新举措,促进本地就业难人员实现就业,并鼓励劳动者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尤其是在全市首开先河,对符合条件的大良户籍农村劳动力(各居村原股民身份)再就业或新就业者给予补贴,每人每月可获150元。此外,就业难人员还可享受每人每月210元交通补贴。新举措特别指明救助范围,即大良街道户籍男性35至60周岁,女性35至50周岁,持有大良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含金榜、北区的原村民)居民。

  大良新政策还将惠及用人单位,如符合条件的社区就业基地,可一次性获得补贴3万元。除了就业基地,其他用人单位设置公益性岗位录用大良就业难人员,也可享受一次性公益性岗位补贴,每人500元。用人单位如果同时符合多个补贴和奖励条件,可申请多个补贴和奖励事项,经审核后政府将予以累加补贴和奖励。

  “街道现在初步设定年失业率控制在2.5%,要求社区求职人员网络登记就业数完成80%以上。”新桂社区负责劳动就业的陈女士坦言,完成指标有一定压力,但如果供需双方都能配合的话,也不是无法达标。

  社会组织专找困难户为独居长者送餐

  57岁的送餐员鹏哥从今年4月起,每天会来到位于近良社区的“爱心厨房”,将做好的菜搬到统一配备的爱心送餐车上,除了星期日外,每天早上11时他要出车为附近的困难独居老人送上温热可口的饭菜。“一般每两三天,我们就要换一下菜的花样,老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如口味以及花样,通过我们传达给做饭的师傅。快到中秋节了,厨房会搞点新花样,让老人们感受节日氛围。”

  “爱心餐行动一年的运作费用需要99万元,目前通过向社会发起募捐以及区创新中心发放的种子基金外,不足的部分将由大良慈善会进行拨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顺德区慈善会监事罗少卿是该活动的发起倡议者之一,在她眼里,这样的公益性活动不应该局限在相对繁华的城区内。“现在大良21个社区都配备了专业送餐员,这里面就有一批人是村改居社区的,他们免费为80名困难独居老人送餐,老人们觉得成本为13元的爱心餐很不错。”

  “对于送餐人员,我们专门优先考虑那些缺乏技能但有愿望再就业的社区困难人群,虽然这是个持续性活动,但由于工作性质类似于钟点工打工,这类人群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罗少卿坦言,作为既有慈善意义又有民生意义的工作,起步时就否定了该工作交由义工来承担。“老人们喜欢按时吃饭,义工不能保证每天按时送餐,通过聘用制度,既保证了老人们生活需要,又能解决困难社区群众再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社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除了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的孤寡老人外,下一步,“爱心餐”行动还设想将空巢老人纳入到送餐服务范围内。

  “子女不常在身边的老人,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费享受我们的‘爱心送餐’服务。”罗少卿说,随着送餐老人数量增加,“爱心餐”行动还将扩大服务范围,给大良更多社区困难户提供就业机会。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