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别拿“手信”不当回事

2013年09月13日08:32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别拿“手信”不当回事

  真正美好的手信能够让人享受选购它们的过程,那是对当地自然人文的另一番品读,是尚未离开便已开始怀念的离愁别绪,也是揣摩着每一个自己在意的人的心思时,那种充满回忆与期待的别样况味。

  最近一个多月一直都在各地飞来飞去,因此基本上是在本地消费得少,在外地消费得多,而在外地消费当中,“带手信”又是一个常规项目,并且由于在各个不同地点之间有横向比较,因此也就比出了一些道道来。

  手信一般可以分三类:带给同事的,带给亲戚朋友的,以及买给自己的。带给同事的手信一般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为原则,所以最好是可以供大家共同分享的。带给亲戚朋友的手信则需要从不同人的需求出发投其所好,也就需要多花一些心思有针对性地挑选了。而给自己的买的当然就更加随心所欲,喜欢什么就买什么。

  不过,不管哪一类手信,其实也都有一些共性:首要的一方面,当然是最好要有当地特色,有一些纪念意义,买吃的东西要让人尝到来自异地的新鲜,买用的东西更要见出当地的特色,那些神马景区的地摊上都能看见的项链、手镯必然体现不出特色,而那些用斗大字号刻写着某某景区名称的大路货又必然是俗不可耐。另一方面,由于旅途载重有限,手信也不宜买体积或重量太大的东西,否则心意成负担,把好好的旅途变成批发进货也不符合买手信的初衷。

  本着这些原则,在武夷山买茶叶,在杭州买丝绸,在西藏买唐卡,在雅安买樱桃干,都是靠谱的选择。一般这些旅游城市也都会打造出一些特色品类来满足游客的“手信市场”。最近广州也正在北京路打造“老字号一条街”,广州酒家、莲香楼、风行牛奶、潮州刺绣等都已进驻,我也觉得也算是个好消息,要不然,作为外地游客到广州还真不知道买什么好。

  不过,有些地方多去过一两次,就会让人很难满足于大街上那些严重同质化的“特色”纪念品,忍不住想去寻找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在拉萨,大昭寺八角街显然是一个被游客们逛“烂”了的地方,但我和同伴却在百无聊赖之中逛进了一家原汁原味的藏茶馆,进去花半小时喝了两壶地地道道的酥油茶和甜茶;后来又误打误撞走进了一个当地的菜市场,在那儿买了一堆新鲜的核桃带给同事吃;最后还在快要收摊的夜市中巧遇一个篆刻的手艺人,在那儿给每个好友都刻了一枚小小的名章。回想起来,这些都是更为特别的经历。

  话说回来,其实若是从消费产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手信”市场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散乱的状态,卖茶叶、丝绸和唐卡的店铺可能遍地都是,但家家都差不多,没有品牌能够出挑出来,更无法生产出在这一旅游城市之外依然能够畅销的商品。当然,好的例子也可以举出两个:比如成都的旅游纪念品品牌“熊猫屋”就把熊猫这张“国宝脸”经营得很好,产品做得既有特色,又不小家子气,简言之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我每次到成都都会在机场逛逛他家的店。还有一个例子是泰国的“曼谷包”,用泰丝制作,款式既有热带风味又很适于城市日常使用,兼具特色、美观与实用,现在他们的分店已经开到了包括澳门、香港在内的世界各地。

  真正美好的手信能够让人享受选购它们的过程,那是对当地自然人文的另一番品读,是尚未离开便已开始怀念的离愁别绪,也是揣摩着每一个自己在意的人的心思时,那种充满回忆与期待的别样况味。所以啊,如若收到我的手信,可别不当一回事,那可真真是千挑万选前思后想的礼轻情意重啊!

  赵新星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