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贺萌)大石碑胡同,北京鼓楼西鳞次栉比的四合院中隐秘的一条小巷。这一区,有京城存留最好的历史风貌。
毗邻后海,烟袋斜街的拱桥拾阶而上,在蜿蜒绵长、店铺林立的窄道中穿梭。从荷花市场传来初秋莲蓬的最后一抹新鲜味道,戴着红袖箍的大叔忙着给迷失方向的游人指路,挂着“串”字红灯的大排档门前坐了几桌晚来的食客。
转进胡同,眼前所见是灰墙瓦片、红门高槛的中式庭院,门口的围墙上还贴着版画风格的公益广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正对着窗户。然而,巷子里回荡着的却是桑巴的节奏——一把吉他,一个并不细腻但却清亮的声音。
“悲伤是个妇人,而桑巴就是桑巴;清澈的眼泪流过黝黑的皮肤。夜幕降临,大雨滂沱,孤独证明一切都不如意……桑巴还要成长,桑巴还未到来,桑巴永不消亡……”
对巴西歌手萨布丽娜·赫尔希来说,北京之旅是神秘的。33岁的她是巴西、德国和日本三国混血,目前在日本生活。到中国来却是第一次,专程为在北京举办的“巴西文化月”助兴。
也许一切也并非那么陌生。演出的场所是个四合院改造成的酒吧,舞台周围挤满了巴西人、中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观众。萨布丽娜坦言“十分紧张”,但她一开口,台下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扭动腰肢,随声附和,哼唱起那些经典的波萨诺瓦和桑巴曲目。
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如同一座北京城的缩影。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汇聚于此。在同一屋檐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语言的人和谐共处。
巴西女孩热娜伊娜在中文社交网络平台上写道:“巴西、中国,都在桑巴”。
一曲终了时,掌声和欢呼声四起。那些在北京工作的巴西人会高高举起手中的甘蔗鸡尾酒,用中文喊着:“萨布丽娜,再来一个!”在场的中国人则会含蓄地起身,学着用葡萄牙语说:“Porque parou?Parou porquê?(你为什么停下来,你停下来为什么?)”
对萨布丽娜来说,这种场景像极了里约热内卢伊帕奈玛海滩边上那些已经热闹了几十年的桑巴秀场。
萨布丽娜是个追梦的人,她希望打开“一扇面向巴西文化的窗户”。
北京也是这样一扇窗户,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施展的舞台。按照中巴两国2011年联合公报达成的共识,“巴西文化月”9月3日起率先登陆北京,集中展示巴西的音乐、电影、文学、艺术、舞蹈等各个方面。
正在北京访问的巴西文化部长马尔塔·苏普利西说:“这个活动为我们的艺术家打开了一扇门”。
同时,中巴艺术家交流项目也在北京启动,几名来自巴西的新锐艺术家将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写生、采风,寻找灵感。
苏普利西此行的重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她说,巴西近年来在大力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巴西前面,所以此行也是一次‘取经’之旅。”
这次来北京演出,萨布丽娜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在舞台周围贴满了当代巴西音乐大师的照片,还带来了贝林巴鼓和手鼓等巴西特色桑巴乐器。
台下几个观众登上舞台,拿起这些乐器,为萨布丽娜伴奏。“我只跳桑巴,我只跳桑巴,来,来,来……”萨布丽娜的歌声带动着各种肤色的人们翩翩起舞。
观众的掌声再次响起,萨布丽娜举起酒杯,问到:“汉语‘干杯’应该怎么说?”小小的四合院里,顿时回荡起整齐的声音:“干杯!”
这一夜,北京胡同里,满是桑巴的味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