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子罕篇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一年到了寒冷的时候,即冬季。后凋,最后才凋谢。黄河流域的深秋季节,一般树木的枝叶已经枯败落尽,只有松柏还是一片绿色。然而,松柏不是不凋,而是其凋也晚,且新叶、旧叶交替不易为人觉察,看起来总是郁郁葱葱。清代学者李光地说的准确:“此章比喻者广,不曰‘不凋’,而‘后凋’云者,盖松柏未尝不凋,但其凋也后,旧叶未谢,而新枝已继,《诗》所谓‘无不尔或承’者是也。”(《论语集释》)《诗经·小雅·天保》是祝福诗篇,最后两句“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大意是如松柏枝叶茂盛,青青相继,永不衰落。
表面上,此章是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感叹,可与子罕篇的另一章相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实际上,二者均饱含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以松柏喻人,以松柏后凋喻人之坚定、坚忍。将深邃的思想蕴藏于形象的画面,非大诗人不能为。孔子不少语录,虽古朴,却有诗意,故说孔子有诗人气质绝非溢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主旨,后人不断加以阐发,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旧唐书·萧瑀传》)。《诗经·大雅》有《板》《荡》两篇,皆讥讽周厉王无道,后用“板荡”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人格在平时不一定看得清楚,而在艰难困苦之中、生命危险之际会展现无遗。
《庄子》一书数十处描述或论及孔子,多是挖苦、嘲笑、轻蔑。不过,有一段记述却对人们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有帮助。《庄子·让王》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七天未引火做饭,以野菜充饥,大家饿得面黄肌瘦,子路牢骚满腹,子贡也随声附和,孔子知道后教训他俩一通,其中说:“……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庄子》的记载大概是真实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所载字句稍有不同,意思差不多)可能就是孔子困于陈、蔡时所说。已六十多岁的孔子把此次艰难困苦看作是上天给予自己的考验和锻炼,看作是自己开创晚年新局面的前奏和动力,因而弹琴唱歌,乐观如常。
此章虽只一语,其喻义却无穷。历代君子、志士、仁人、英雄无不效法松柏,而人们颂扬他们又无不以松柏为参照。松柏常青,其标格永恒!
(来源:新民晚报)